(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孟瑞林 倪虹 姜晨烨 郭路怡 其木德玛
曾经,风过处黄沙蔽日,矿区的烟囱吞噬了蓝天。而今,在伊金霍洛旗,这沉重的“黑色印象”正被一股磅礴的绿意改写。一场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产业到绿色经济的深刻变革,在曾经的矿区与沉陷区悄然上演,一幅“黑”转“绿”的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里开出“塞上江南”花
站在纳林陶亥镇满赖村“皇赏粮”田园农庄,入眼是长势喜人的蔬菜、绿毯般的草坪,小动物们自由奔跑。溪水潺潺,羊驼在浅水中嬉戏,鸵鸟在草地上撒欢——任谁也难以想象,脚下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曾是沟壑纵横、土地塌陷的采煤沉陷区。
“过去,这里一刮风,根本睁不开眼,全是沙!”年逾古稀的袁治江在这片土地上忙碌了4年,他的双手抚过从“沙窝子”蜕变的土地,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现在好了,夏天凉飕飕,晚上清爽宜人。”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满赖村与蒙泰满来梁煤矿共同的大胆落笔。他们给这片土地的“伤疤”敷上了“生态+文旅”的良药。现承包运营的伊金霍洛旗皇赏粮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负责人杨永亮介绍,庄园可以为游客们提供各种特色农家菜以及自助烧烤,现在生意很好,游客们到这里不仅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还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观赏可爱的小动物,而且备受期待的新项目“丛林穿越”也正在有序开发中。
风景观光、果蔬采摘、农家饭菜、特色民宿……满赖村巧妙地把生态修复的成果,打造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来之前,脑子里全是‘煤矿多、环境差、空气糟’。”驻村第一书记郭浩龙坦言初来时的预想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真到了这儿,环境好得让人意外,空气也清新。一到周末假期,城里来休闲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昔日沉陷的“伤疤地”,如今彻底蜕变为融合种养殖与休闲观光的田园农庄,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一幅“塞上江南”的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矿区披上“生态绿”新装
改变的春风不仅吹绿了沉陷区,也拂去了煤矿自身的满面尘灰。乌兰集团旗下的荣恒煤矿,正奋力擦去“黑黢黢”的旧标签,朝着“花园式矿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荣恒煤矿是一座露天煤矿,现已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实现了由‘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荣恒煤矿负责人柴二荣站在矿区,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华丽转身”背后,是系统而坚实的投入与创新。荣恒煤矿累计砸下超过1.1亿元真金白银用于生态修复,完成了7800余亩土地的复垦绿化。如今,矿区绿化覆盖率已突破95%,满目葱茏。更巧妙的是,他们将农业种植融入矿山发展脉络——6000余亩紫花苜蓿,100余亩文冠果、欧李等优质牧草和经济作物在矿山上茁壮生长。同时,1500万元投入智慧矿山建设,让绿色转型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绿色带来的效益,早已溢出矿区的边界。“我们履行社会责任,把复垦好的1.5万亩土地‘有偿返租’从村集体和村民手中流转回来搞产业,同时带动村民再就业。”柴二荣说。这一创新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就业增收,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生态建设和绿色矿山发展的红利,日子越过越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汩汩不断的源头活水。昔日的“煤山”,如今披上了生机勃勃的“生态绿”新装。
“生态伤疤”结出“阳光甜果”
在伊金霍洛旗广袤的土地上,另一抹震撼的“蓝”正强势崛起,为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提供着强大动能。
走进位于纳林陶亥镇的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纳林陶亥光储电站,48个光伏方阵、超过30万块光伏板阵列如一片深蓝色的海洋,覆盖在6015亩废弃排土场和采煤沉陷区之上。工作人员赵治民指着这片蔚蓝说:“好天气时,一天最多能发100万度电!”
阳光在光伏板上跳跃,板下的故事同样生机勃勃。光储电站坚持在坡地播撒草种,曾经的“生态伤疤”正被温柔抚平。紫花苜蓿在板下连成一片紫色的波浪,随风摇曳,虫鸣声此起彼伏,奏响新生的乐章。
与之相邻的乌兰木伦镇,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发电生态治理示范项目更是规模恢弘。在约4.2万亩的采煤沉陷区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下,苜蓿与蛋白桑织成厚实的绿毯。
项目自2021年建成后,植被覆盖率实现了惊人飞跃——从最初的29%飙升至65%以上。大果沙棘、寒富苹果等经济作物也在板下茁壮成长。项目创新实践“光伏+”模式,农业观光、特色采摘等旅游产业随之而至。
“项目总发电量已超24.3亿千瓦时。”内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盘算着更广阔的惠农图景,“我们计划与村集体合作养殖1000头肉牛。光伏板清洗、道路维护、养牛用工……这些活儿都优先给村里,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约120万元的二次收益。”
阳光不仅点亮了电流,更在这片曾经的“伤疤”地上,结出了惠及乡邻、充满希望的“阳光甜果”。
风中的沙尘少了,眼前的绿色浓了,村民的笑声多了。满赖村的“塞上江南”、荣恒矿区的“生态绿装”、连绵光伏板下的“阳光甜果”……它们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向世人宣告:工业与生态并非宿敌,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共生;被煤炭染黑的大地,同样能孕育出盎然的生机与百姓生活的甜美滋味。
这场从“黑”到“绿”的变革,改变的远不止山川的容颜。它让阳光照进曾经的塌陷裂缝,让希望在废弃的矿坑里抽枝发芽,更让老百姓的日子,如同板下的沙棘果,透出真真切切、越来越浓的甜。
(本版图片由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上一篇:这里的基层治理有“妙招儿”
下一篇:包头军民救援一线迎“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