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上市企业数量达589家,总市值逾7万亿元;超八成企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216件……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6周年。6年间,资本市场的制度革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在这里深刻互动、同向而行,着力支持“硬科技”实现“软着陆”,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自设立之初,科创板的“试验”定位便是以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助力更多优质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2019年,依托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试点,科创板先行迈步,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上市。
“作为一家聚焦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我们长期保持高研发投入,但是转盈利周期长、经营业绩不确定性大,资金链问题曾一度困扰着企业发展。”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义告诉记者,得益于科创板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该公司创新、经营状况持续转好,实现与跨国药企的合作。该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已首次实现盈利。
截至目前,已有22家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后实现盈利。
“试点”变“良田”。今年6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进一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提出在科创板设置“成长层”。此项改革旨在加强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小范围支持”转为“全盘支撑”,现有和新注册的未盈利上市企业将全部被纳入科创板成长层中。
“从去年发布修改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要求企业应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数量达到7件以上,并新增‘能够产业化’条件,到为未盈利企业敞开包容性发展空间,科创板在不断构建完善兼顾‘筛选优质’与‘包容长周期’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北京集慧智佳知识产权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资深咨询师李可表示,这既体现了科创板改革发展的内在连贯性,也体现了资本市场政策制度向科技创新发展形势的主动适应、加强衔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由“扩量”向“提质”高水平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同资本市场的“接触面”更大。这对资本市场发挥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也提出了更多需求。
“6年发展实践可以看出,科创板持续加大探索,以弹性而不失原则的包容对高质量科技创新提供精准支持,为增量制度改革提供可控‘试验空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未来科创板可以在市场对接、技术价值评估、资本支持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比如,建立更加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注重专利技术的成熟度、市场应用前景及实际产业化能力;健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培养耐心资本;通过多层次的融资工具(如定向可转债、并购基金等)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如今,科技型企业集聚成林、推动战略核心产业提速发展,成为科创板运行成效的鲜亮照影。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介绍,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从科创板照见全局,当前,各方都更加充分地站位于企业的创新本位、商业本位,以市场化思维推动构建优良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让知识产权、市场转化等实力到位的科技型企业获得更多发展先机,树立有利于科技创新良性发展的正向引导。(本报记者 李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