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胡彦思
当前,已进入罕见的“闰六月”,这一特殊现象为2025年的夏季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
据了解,闰月的设置是中国传统农历为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时间差而采用的独特方法。由于阴历一年约354天,与阳历的365天存在约11天差距,古人通过增设“闰月”来平衡这一差异,确保季节与月份大致对应。按照“十九年七闰”的规则,2025年恰逢闰月落在六月之后,因此形成“闰六月”。
闰六月的出现对日常生活和传统节日也产生了变化。受其影响,今年传统农历节日对应的公历日期均有所推迟,七夕节将在8月29日到来,比去年晚了19天;而2026年的春节则推迟至2月17日,成为近5年来最晚的一次。
对于闰六月带来的这些变化,市民们也有不少切身感受。
“闰六月的到来,感觉夏季延长了,薄款夏装的销售期也跟着拉长,得多进点货补补库存,这阵子正忙着调整进货计划呢。”服装店老板梁靖说。
“我种的辣椒倒是长得挺旺,按理说能多收点,但是又怕立秋后突然降温,得提前搭好大棚保温,不然辛苦种的菜可能会受影响,这阵子每天都盯着天气预报,就盼着别出极端天气。”农户熊祥光说。
“有些新生儿家长比较在意闰月,有给孩子添新衣的习俗。”南昌经开区婴之恋母婴连锁店陈老板说。
其实,闰六月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严格遵循农历的“无中气”规则。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每个农历月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个月就会被定为闰月。2025年的农历六月之后的月份仅包含“大暑”这一节气,而没有对应的中气,因此被确定为“闰六月”。此外,本世纪内,闰六月并不罕见,共会出现6次闰六月,分别为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此次闰六月距离上一次出现的2017年仅隔8年,而下一次则要等到2036年。
在农业生产方面,闰六月使得夏季延长,这对农作物生长周期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延长的生长期有利于晚熟作物积累养分,实现增产;但另一方面,若立秋过早(今年立秋为闰六月十四),可能会压缩作物的生长时间,影响产量。农民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调整农事安排。
不过,从科学角度来看,闰月的设置纯粹是为了调整历法与自然季节的同步,并不会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气象部门提醒民众,仍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暑降温与防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