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伟)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农村供水保障“最后一公里”,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大力实施水源保障、管网延伸、老旧工程改造提升,有效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高位推动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多次批示。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专门调研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梳理问题清单15项,深入区县督导问题整改工作4次。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跟进督导,推动区县解决问题8个。
持续保障资金投入。市区两级财政连续六年落实359个行政村每村每年5万元维修养护资金预算保障机制,累计落实资金超过1亿元。截至7月底,已落实2025年维修养护资金126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累计下达各区县维修养护补助资金669万元,王益区、印台区超额落实年度维修养护资金,各区县水管员工资均发至6月份。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对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的供水管网进行规范化提升,已完工22处,安装消毒设备69台、水表2216块,巩固提升9152人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1%。抢抓国家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机遇,策划包装规模化供水专项债券项目3个,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待批。
不断优化工程管理。王益区农村供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投用,耀州区小丘集中供水站智慧水务平台成为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典型标杆,印台区农村供水信息化调度中心大楼主体建成。耀州区、印台区县域统管运行模式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新区计划10月底前实现县域统管。
全力保障饮水安全。面对今年严重旱情,启动全市水利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下达市级抗旱救灾补助资金463万元、水利设施应急抢修资金100万元,配发发电机、水泵、管材等抗旱物资价值78万元,保障一切供水设施正常运行。市县水务部门开启“联动模式”,开辟水源7处,安装每小时处理50方应急供水设备1套,应急送水404车次3870方,有效解决40个村组1.9万人临时饮水困难。5月18日,《央视新闻》宣传报道我市“旱情持续 送水上门解民忧”工作。
扎实开展问题整治。印发《全市整治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工作方案》《全市农村供水“敲门入户”大排查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抵御高温干旱和防汛保供大排查的通知》,发动水务系统干部职工、镇村干部、水管员等,对359个行政村624处供水工程进行多轮全面排查,排查整治问题46个,为民办实事24件,进一步提升了群众饮水获得感、幸福感。
上一篇:关爱户外劳动者志愿服务活动启动
下一篇:在青春光影中邂逅城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