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防城港市多元夜经济活力无限
创始人
2025-07-30 08:31:09
0

7月29日,《广西日报》10版

发布防城港观察专版稿件

当城市褪去白天的繁忙,霓虹灯闪烁之下,夜经济的脉搏以独特的节奏开始跳动。

夏日,夜间愈发成为消暑纳凉的黄金时段,夜经济逐渐升温。从升腾“烟火气”的市集到文化惠民的舞台,防城港市积极探索夜经济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夜间消费活力释放,进一步增加社会就业、促进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日,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走访防城港市四县市区,采访各地激活夜经济新动能的做法。

上思县

文化搭台

催生广场消费新热潮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苑长军 

上思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芳 实习生 杨惠珊

7月26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上思明江广场上人潮涌动,歌声飞扬,“明江之夜”文艺晚会激情上演。

“明江之夜”文艺晚会现场。

自“明江之夜”文艺晚会启动以来,每月一场的文艺盛宴,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带动了县域文艺队伍的蓬勃发展,激活了广场夜经济的新动能。这一创新举措,正成为上思县推动文化惠民、促进消费升级的一张亮丽名片。

“明江之夜”文艺晚会以“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为宗旨,每月定期在主会场明江广场举办,分会场的乡(镇)、村(社区)则利用村级戏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节目形式涵盖歌舞、戏曲、小品、器乐演奏等,全部由本地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通过搭建这一平台,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已组建各类文艺队伍20支,各文艺队队员擅长歌舞、山歌、小品、乐器演奏等文艺特长,涵盖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

“明江之夜”文艺晚会活动现场,群众观看表演。

“以前我们只能在社区或者乡镇圩场小范围表演,现在有了‘明江之夜’这个大舞台,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大伙越练越有劲。”舞动飞扬文艺队队长林麟山兴奋地说。

这支由退休职工为主的老中青文艺队如今已成为“明江之夜”的常客,她们的手鼓舞、山歌对唱、快板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文化赋能,经济唱戏,广场夜经济焕发新生机。

明江广场是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文艺活动的繁荣,直接带动了广场周边夜经济的升温。“明江之夜”从2011年开办,目前已顺利举办508期。每当“明江之夜”举办时,广场周边的夜市摊点、半岛东街、“上思之夜”美食街均人气爆棚,形成了“看演出、逛夜市、品美食”的夜间消费新模式。

据了解,明江广场举办晚会时,周边商户的营业额较日常相比增长明显,部分小吃摊主甚至表示一晚的收入抵得上平时3天。

“上思之夜”美食夜市街。

“以前晚上广场人少,生意难做,现在有了文艺晚会,客流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在广场旁经营奶茶烧烤店的老板李先生笑着说。

“明江之夜”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政府的精心策划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上思县文旅局组织文化馆、各乡镇,通过送培训下乡、文艺骨干培养等方式,提升民间文艺队伍的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冠名赞助,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助力、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仅要让‘明江之夜’成为百姓的文艺盛宴,更要让它成为推动县域文旅融合、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思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上思县结合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承办单位实际推出众多主题晚会,如“三月三山歌会”“禁毒宣传”“医保参保共享”等,晚会穿插的知识问答环节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

“明江之夜”不仅是一场场文艺演出,更是上思县推动文化振兴、促进消费升级的创新实践。它让普通百姓成为舞台的主角,让广场从单纯的休闲场所升级为文化消费的热点,让明江广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东兴市

异域融合

丰富跨境消费新“夜”态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苑长军 

东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游兴华 翁维萍

盛夏夜晚,华灯初上,东兴市的街巷里行人渐多,各处的夜市逐渐热闹起来。各种小吃的煎炸声、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浓香扑鼻的广式牛杂、外焦里嫩的蜜汁鸡腿、香气扑鼻的蒜蓉生蚝等小吃美食让人食指大动,越南咖啡、越南春卷、屈头蛋等别具异域风情的越南美食也令人目不暇接。

东兴市贵州路夜市人流如织。

众多市民游客穿梭在东兴市国门景区国旗街、贵州路等夜市街,品尝美食,开心游玩,享受休闲时光。边境小城处处充盈的烟火味,唤醒了城市发展的新活力,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夜”态。

“在东兴夜市可以吃烧烤、喝果汁、品咖啡,还有包厢可以吃饭、唱歌,很适合周末游玩。”市民吴奇鸿说。

项有香是一名旅行社导游,她感受到东兴夜经济的澎湃活力,摆起了越南饮品摊。“越南咸奶油咖啡和越南牛油果奶昔比较受市民游客的欢迎,假期生意最好的晚上可以卖出100多杯咖啡和果汁。”摊主项有香说。

越南牛油果奶昔摊吸引市民购买美食。

夜市的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为了丰富新“夜”态,东兴市近年来聚焦“夜游、夜购、夜食、夜娱”等多元场景,持续推动贵州路、天河路等成熟夜间经济集聚区提档升级,还积极引入新商业业态,打造形成集旅游、文化、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式网红街,为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夜”活力。

东兴市沿河大道上的边境体育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去处,随着人流量越来越多,很多烧烤、糖水等流动小摊也逐渐聚集在此,形成了东兴二桥夜市。在东兴市合理规划引导下,流动小摊转变为各经营主体有序入驻经营,入驻商户和摊位数量逐渐增长,形成颇具规模的夜间经济集聚效应。

如今,东兴二桥夜市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美食,以及抛圈套物、亲子乐园等休闲娱乐方式,还为众多商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暑假到来,人流量越来越多,生意也比往常火爆。”酒果酱烧烤店老板黄世龙开心地说。

市民、游客在东兴市二桥夜市一家摊位抛圈套娃娃。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边城东兴看似简单的夜市生活,承载着摊主和市民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也串联起中越两国文化、经济与情感的纽带,中越两国人民在这里一同品美食、逛夜市、赏美景,在边城不断升腾的烟火气中,进一步心相通、情相亲。

“东兴夜市给我们带来了舌尖上的跨境风味。”食客张凤芸说,“在夜市不仅可以吃到煎饼果子、湖南臭豆腐等国内不同地域的美食,还可以品尝到越南咸奶油咖啡和屈头蛋等充满越南特色的食物,这是在很多地方没有的体验。”边城特色、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

套圈圈摊的摊主张琪琪说:“从越南到东兴跨境游玩的客人,晚上很喜欢一起到夜市品尝美食、休闲娱乐。许多越南游客来套圈,不仅给我带来了更好的生意,还增进了我们彼此的友谊。”

“我很喜欢这里!”暑期随父亲一起报团到东兴旅游的越南游客同垂阳开心地表示,晚上逛东兴夜市街,觉得非常热闹、有趣,很多美食很好吃。在东兴可以感受到中越文化的融合,气氛很热情。

夜色渐晚,东兴的夜生活还在持续升温,升腾的烟火气勾勒出边境小城幸福的生活图景。边城夜未央,东兴市将继续打造更加开放、活跃、规范、有序的夜经济环境,构建更加多元化、升级版的夜间消费市场,不断提升市民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让中越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在烟火气中不断延续发展,持续扩写“民相亲、心相通”的友谊篇章。

港口区

夜色升腾

点燃夜间消费新光彩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康 

港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武

傍晚6时,防城港市港口区北港故里美食夜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北部湾的晚风拂过摊位,蒜蓉蒸虾的鲜香、越南春卷的米香、泰国冬阴功的酸辣香在空气中交织。刚收摊的渔民推着竹筐穿过人群,筐里的鱼虾不时跳动;穿民族服饰的姑娘将鲜榨的芒果汁递给游客,吸管插入杯中的瞬间,水珠四溅。摊位身后“中越友谊万古长青”的标语,折射出边境小城的独特韵味。

北港故里美食夜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防城港港口区的海岸边,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来咯,刚熬好的海鲜粥!”方记的烧烤摊前围满了人。这位土生土长的港口区人,围裙上还沾着清晨渔港的咸腥。“两年前就在路边推着三轮车摆摊,最怕下雨天,棚子漏雨不说,还担心城管来。”方先生笑着说。

他的摊位主要经营北部湾特色海鲜烧烤,凭借着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酱料,每天晚上都能吸引不少食客。方先生擦了擦额头的汗,继续说:“以前这里摊位零散,管理也跟不上,生意时好时坏。自从政府规划了这个美食夜市,统一了摊位,规范管理,来的客人越来越多,我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几番。”

隔壁的“越南风味”店里,越南芒街阮氏正麻利地包着春卷。米纸在她手中翻飞,裹进的是按独特越南做法调配的馅料——雪梨脆甜,木耳爽脆,瘦肉鲜香,还有泡软的粉丝吸足了汤汁,几样食材在越南鱼露的调和下,生出格外清新的滋味。

烧烤摊的铁架上,肥美的生蚝正被炭火烤得滋滋作响,油星在壳边蹦跳着溅起小火星。

“2012年从芒街嫁过来,一开始就摆个小桌子,现在有了玻璃展柜和冷藏柜。”店主阮氏一边整理着柜台,一边回忆道,“如今节假日生意最好的时候,光是春卷和屈头蛋,一天就能卖100多个,算下来一天就能卖1000—2000元。”

夜幕渐深,港口区伏波路东巷步行街上,孩子们围着糖画艺人转,老人们坐在新修的藤椅上听彩调剧。谁能想到,这里两年前还是散乱的小吃摊聚集地,油污满地、电线乱拉。

港口区夜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为了推动夜经济高质量发展,防城港市商务局制定了《防城港市繁荣发展特色夜经济工作方案》,港口区重点围绕北港故里、伏波路东巷等区域实施业态优化与配套升级,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夜间消费空间布局,推动夜市向规范化、特色化消费集聚区转型发展。

同时,港口区还联合防城港市商务局举办了青岛啤酒节、美食节等一系列促进消费活动,并发放消费券,有效激发了城市活力,提升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度。这些举措使得港口区的夜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夜间消费市场日益繁荣。

北港故里美食夜市里,人潮涌动的食客围坐在餐桌旁,有人细嚼慢咽品味滋味,有人谈笑风生分享美食,一派热闹鲜活的景象。

下一步,港口区将持续发力,打造夜间消费新高地:一是构建特色餐饮集聚区,以港口北港故里、伏波路东巷步行街为核心载体,集中开发北部湾传统美食,引入越南、泰国等东南亚特色餐饮,形成多元餐饮文化融合的特色美食集群;二是打造夜间经济品牌体系,依托港口区位及文化资源,创建特色主题IP,建设兼具本土特色与东盟风情的夜间消费场景;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夜间消费环境,定期开展夜间市场安全巡查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食品安全、治安、消防监管。

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港口区的夜经济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多美好的夜间消费体验。

防城区

集市兴旺

释放市井消费新活力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苑长军

防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蓝英 黄翔

当城市披上璀璨的夜色外衣,防城港市防城区的脉搏在灯火中跳动得更加澎湃。入夏以来,以天和便民夜市、嘉乐城商圈为核心的夜间消费区域每晚人潮如织,一幅融合现代活力与传统韵味、热气腾腾的“夜防城”图景,在月光下铺陈开来。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开阔的火车站广场上,每晚7时30分,律动声准时响起。数十支广场舞队伍身着统一服装,踏着欢快的节拍翩翩起舞。

相隔不远处,广场上迎来不少市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闻声而去,防城采茶戏曲正在上演。

一段段淳朴流畅的音乐、一句句动听婉转的唱腔、一幕幕精彩绝伦的表演,展现了防城采茶戏的魅力和精髓。

采茶戏曲在防城区夜市内精彩上演。

观众们喝彩声起,掌声不断。台下座无虚席,既有老戏迷闭目沉醉轻打节拍,也不乏年轻面孔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夜幕降临,约上三五好友,找个夜市撸撸串、唠唠家常,是大多数群众繁忙生活中的一丝调味剂。

“老板,我要5斤小龙虾。”市民吴浩喊了一句。

夜市里,各式各样的小吃摊满是诱人的特色美食,飘散的香气吸引了众多市民购买品尝,一些自媒体博主也到此打卡、品尝防城区的美食。

市民游客在夜市摊购买小吃。

令人难以抗拒的烤生蚝、炒粉、炸鸡翅、各种口味的烧烤,从麻辣烤串到香甜烤虾,每一种都让人停不下来。“上了一天班,下班就喜欢和朋友一起,来夜市吃点东西。这边好吃的东西很多,也很有特色。”食客唐先生说。

天和夜市一家烤生蚝摊,围坐着十几名食客,大家边聊着家常、工作,边品尝美味的烤生蚝。

“我经营烤生蚝摊已有一年时间,每晚7时开始,经营到半夜。”王强边说边清理生蚝,现在天气热,生意也更好一点,一整晚可以卖2000元左右,扣除人工、材料等成本,每晚挣500元左右,每个月有上万元的纯收入。

不远处的糖水摊,生意也颇为红火。“帅哥美女,喝糖水吗?冰冰凉凉的,喝起来很舒服哦!”糖水摊老板卢灵灵大声招呼着客人。她用微信组建了顾客群,已发展了一批忠实粉丝。

夜市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夜经济不仅拉动了消费,更带动了就业,让许多像王强、卢灵灵这样的小摊主有了稳定的收入。

近段时间以来,防城区大力鼓励嘉乐城、天和百货等一批商业街区合理开设露天夜市、车尾箱集市等户外集市,致力于打造安全、便捷、富有文化吸引力的夜间环境,让“夜活力”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嘉乐城、天和百货一带已经培育成为富有特色的夜间经济商业集聚消费区,接连推出“AI机器人+机器狗线下见面会”“街舞battle嘻哈大会”“请你喝奶茶”和艺术文化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各式各样的小吃摊满是诱人的特色美食,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消费。在烟火生活里,“夜游、夜购、夜食、夜演、夜娱”共同构成夜经济新图景。

“上半年以来,我们辖内的夜市客流量日均近8000人次,周末以及节假日会翻两到三倍。夜经济也为我们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带来产业发展机会,更成为防城区一张亮丽名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防城区商务和口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下,防城区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书写着夜经济的繁荣故事,这里升腾的不仅是“烟火气”,更是群众的幸福味、城市的发展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法治力量与民俗智慧同频共振 (来源:法治日报)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吴良艺□ 本报实习生 李宛婷  7月9日,广西壮族...
新疆探索数字赋能行政执法 (来源:法治日报)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潘从武  “‘扫码入企’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为企业...
省委议军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 莫昌伟)7月30日下午,省委议军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扛实党管武装政治...
甘肃省电商产业从业人员创业能力...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永萍)近日,“数智赋能·就创未来”甘肃省电商产业从业人员创业能力提...
加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重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