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实习生 李宛婷 7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社区的鼓楼里,社区群众围坐成圈,身着青布侗装的“款师”怀抱琵琶坐在中间,起调唱起法治歌曲,民警在一旁轻声附和。琵琶声里,法律条文褪去了生硬,混着侗乡的烟火气沁入人心。 “这样的情景时常在社区上演。”三江县公安局程村派出所所长吴丹弘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南站社区是柳州市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超九成。 如何立足多民族聚居特点,因地制宜破解执法难题,是程村派出所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记者近日跟随广西“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程村派出所了解到,程村派出所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推动法治力量与民俗智慧同频共振,助力辖区实现“矛盾零上交、服务零距离、执法零差错”。今年5月,程村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源头把控
夯实执法规范基础
“这个案子有些情节还不是特别清晰,必须再调查核实……”今年5月,程村派出所民警古越龙在审核一起殴打他人案件时,发现案件办理存在事实尚未完全查清、法律适用不准确等问题,于是立即指导办案民警补充调查,最终依法对几名违法嫌疑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决定。 这样精准发现执法漏洞、及时纠偏规范的能力,源于程村派出所常态化开展的执法培训和“全流程把关”的执法监督机制。 “针对民警执法能力存在的不足,我们推行‘三补培训法’为队伍强基补钙。”吴丹弘介绍说,程村派出所通过集中轮训、结对帮带、民警自训等方式,以“补新”及时更新民警法律知识储备,“补缺”重点弥补执法中的薄弱环节,“补低”精准帮扶后进民警,形成了常态化、多层次的能力提升机制,推动全所执法水平整体跃升。 目前,程村派出所民警执法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有3人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程村派出所还在柳州市率先推行派驻法制员制度,专门选派骨干民警到三江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学习,全程参与案件审核、法律研讨、执法监督等实战工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 在强化日常培训与派驻学习提升民警个体能力的同时,程村派出所更注重构建全链条的执法规范体系,从机制层面筑牢执法质量防线。 在执法过程中,程村派出所注重从源头抓起,建立从接处警到案件办结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将执法监督关口前移,从警情分流开始就进行执法监督,狠抓自接警,规范调查取证等环节,着力从源头上做到每事每警每案规范。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将民警办案质量纳入日常队伍管理,及时通报考评结果,对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按时按质整改。
闭环反馈
助推执法规范透明
“大姐,您家最近还能听到噪音吗?”6月13日,程村派出所副所长杨柳回访南站社区鼓楼小区居民滚大姐时,询问道。滚大姐表示问题已解决,感谢民警耐心调解。杨柳随机递上回访回执单,并建议她与邻居多沟通、多走动,维护好邻里关系。 警情处置不能“一办了之”,跟踪回访是彻底解决问题、防止问题反弹的关键。 杨柳介绍说,结合警务工作实际,程村派出所创新推行接处警“一卡一回执”机制。处警时,民警主动向当事人递上“警民联系卡”,卡片上清晰标注民警姓名、联系方式及案件查询途径,方便当事人能找得准人了解办理进度。 案件办结后,民警再及时上门或电话回访,同步送达回访回执单,详细记录处理结果,并当面征询当事人对案件办理的意见建议,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实质性化解。 6月12日,程村派出所民警杨俊泽敲开古宜镇侗兴家园小区居民李先生的家门,询问其是否已经领回被盗的电动自行车。“从立案到破案,民警都及时向我反馈案件进展情况,真的很暖心。”李先生感激地说。 程村派出所在深入推进“阳光执法”活动过程中,创新推行案件办理“向您反馈”制度,通过线上告知、上门走访、邀请当事人进警营等方式,通报案件进展、困难和下一步措施,保障案件相关人员知情权。特别是对于办案中容易产生误解的环节,主动向当事人及相关群众公开相关事项,增加执法透明度。 “每一起警情、案件都关乎群众利益,警情案情回访制度是回应群众关切、保障群众知情权、守护辖区平安的有效举措。”三江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吴军说,程村派出所通过警情、案情“双回访”收获了辖区大平安,2024年执法问题较上年下降92.3%,执法质量显著提升。
法融民俗
绘就侗乡和谐图景
“款”是侗族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的“款约”类似乡规民约,对侗族同胞的日常言行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南站社区居民杨女士和荣女士因弹唱侗族琵琶产生噪声发生口角,矛盾逐渐升级。得知情况后,程村派出所联合“寨佬”杨显清,将双方当事人请到社区的祥和鼓楼里。 民警向双方当事人宣传法律常识,积极引导双方依法理性化解矛盾纠纷,杨显清利用“款约”中的“睦邻里、重情意、互帮助、如兄弟”,对双方进行教育。经过耐心调解,双方打开心结、握手言和,就弹唱琵琶的时间达成共识。 南站社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因民族习俗差异难免产生矛盾纠纷,若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理,容易上升为案事件。对此,程村派出所巧妙运用民俗文化,将执法工作前置,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我们结合侗族群众在鼓楼议事的民俗传统,把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鼓楼里,充分发挥侗族‘款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将‘寨佬’培养成为‘法律明白人’,在民警组织下,利用侗族‘讲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高效化解辖区群众矛盾纠纷。”吴丹弘介绍说。 普法是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在普法过程中,程村派出所结合当地群众喜欢跳多耶、赛芦笙、弹琵琶、唱侗族大歌等实际,组织人员创编侗语禁毒歌、反诈歌、交通安全歌,将特色非遗文化与公安普法宣传相结合,将法律法规转化为侗语侗款,融入侗歌侗舞侗戏里,让法律知识在民族风情中浸润人心、落地生根。 阳光下的执法,铺就侗乡平安路;阳光下的守护,搭建民族同心桥。程村派出所用规范化执法筑牢了平安基石,以民族文化为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在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奏响一曲法治与团结共生共荣的和谐乐章。
下一篇:新疆探索数字赋能行政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