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尹梦奇 邵明亮
雷雨大风来了,甚至成都有地方下起了冰雹!7月29日下午,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成都市气象台则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7月1日,四川正式进入主汛期。从5月1日入汛以来,四川降水总体偏少,但暴雨站次增多,强对流天气多发。强降雨天气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对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例如,7月2日至4日,四川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受此影响,四川局部地区受淹积水、发生内涝。
实际上,这并非个别现象。今年入汛以来,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城市内涝。而就在7月28日晚间,受暴雨天气影响,北京也发布了积水内涝橙色预警。
当汛期强降雨来袭,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受淹积水现象乃至引发内涝?对此,我们又能如何应对?
为何发生?
与某一区域内的来水量超过去水量有关
“简单来说,当某一个区域的来水量超过去水量时,就可能出现地面积水乃至发生内涝。”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夏林军解释。
城市某一区域内的来水量主要受降雨量影响。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是引发城市内涝的客观原因。以成都为例,7月3日7时至7月4日7时,全市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青羊区人民公园、达到353.8毫米,突破中心城区“5+2”区域日降雨量的历史极值。客观上,极端强降雨天气让城市排水压力骤增。
在城市中,一场小雨形成的降雨量,大多可以通过地面生态绿化设施、城市中蓄水湖池等途径被吸收。但是,当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天气时,去水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
由于历史规划等原因,四川部分区域的排水管网确实存在着系统老旧、雨水管径较小、排水能力不足等情况,面对极端强降雨天气时,容易出现因排水不畅而导致受淹积水的情况。对此,记者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四川各地通过系统推进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开展汛前管网清淤疏通等方式,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当然,讨论城市排水能力时,我们也不能紧盯排水管网系统。这是因为,雨水进入管渠后,正常情况下将通过出水口就近排向河道。因此,其排水能力也受河道行洪能力等因素影响。
以成都为例,岷江和沱江干流自北向南流经成都市全境,岷江的支流锦江(府河)贯穿中心城区,是成都中心城区的主要行洪河道。如果锦江等河道行洪能力不强时,就容易造成河段水位壅高、持续高水位运行。此时,河道上游的来水无法顺畅下泄,也会对接入河道的雨水管网排水造成顶托作用,出现管道排水不畅甚至外洪倒灌现象,因洪转涝,加剧区域内涝问题。
汛期,洪灾与涝灾经常同时发生、难以区分,所以也常常被统称为洪涝灾害。
成都市主要水系直方图。图据《成都市城市防洪规划(2021-2035)》常见现象
地下空间、城市新区为何出现受淹积水情况?
入汛以来,四川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其中,地下停车场、下穿隧道等地下空间和城市新区出现受淹积水,则备受关注。
汛期强降雨过程中,不少地方的小区地下停车场曾出现雨水倒灌、积水等情况,造成车辆受淹等直接经济损失。地下空间为什么是积水内涝的高风险点?
首先是由于地下空间地势低洼。暴雨来临时,当外部管网排水不畅,周边的雨水无法正常被排走时,雨水会出现倒灌,产生巨大的淹水风险。此外,若未及时在地下空间入口处布置防汛沙袋、防汛挡板等防汛设施,也将加剧雨水倒灌风险。
因易受地下水渗透和雨水影响,地下空间通常会配备排水泵辅助排水,与沙袋等形成“堵排结合”的防汛体系。但是夏林军提醒:“部分小区地下停车场的排水泵存在年久失修、运行失常等情况。当遭遇强降雨天气时,可能会影响其排水能力。”
记者注意到,一场强降雨来袭,城市新区也受到了影响。例如,7月3日暴雨过境,天府新区海昌路、海洋路附近就出现了积水点。不少网友疑惑:相较于旧城区,拥有更新排水管网系统的城市新区,为何也会受淹积水?
首先考虑地势。成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新南区、天府新区位于成都南部,地势相对低洼平缓。例如,位于成都北部的凤凰山体育公园最高处海拔超过570米,再向南,不少地区海拔低于500米,其中黄龙溪镇的最低点海拔只有423米。在高差和重力的作用下,降雨产生的部分地表径流会向南部地区汇集。
地势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雨水主要通过地下的排水管网排入河道、湖泊等自然水体中。但是城市新区的部分路段存在‘断头管’现象,即管道未直接接入河道、湖泊,这也会严重影响区域排水能力。”夏林军表示。
降雨过后,四川部分区域也出现了污水溢流现象,例如路面积水或河道排水口处的排水变得“又脏又臭”。这又是为何?记者了解到,部分老城区雨污分流不彻底,遭遇强降雨天气时,大量雨水混入了污水管网,超出管网系统的排水承载能力、污水处理能力,就可能导致部分混排污水溢流入河或者倒灌至路面。
如何防治?
从管网改造、预警监测、应急处置等多管齐下
“复杂而系统。”当被问及如何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时,不少受访者这样表示。复杂,是指城市内涝成因复杂。系统,则指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涵盖从雨水径流的产生到末端排放的全过程控制,包括工程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非工程性措施。
首先,排水管网排查清淤、更新改造已被提上日程。例如今年2月,四川开展冬春季城市(县城)排水管网排查整治和清淤疏通专项行动,截至5月,全省排查管网2.9万公里,清淤疏通0.75万公里,雨污合流、老旧管网改造848公里。
此外,排水管网系统曾缺乏高效的监测预警手段。“排水管网埋藏地底,难以对水位、流量等关键参数实时监测。某些点位曾存在雨水从窨井盖反涌时,才知道排水管网已超负荷运行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是重要的解决方案。目前,成都等地已开展建设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
记者了解到,排水管网提质改造是内涝防治的重要手段,但也面临着改造难度大、资金需求高等现实挑战。目前,四川还通过探索源头减排、排涝除险等灵活适用的综合措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重要方案之一。海绵城市主要通过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滞蓄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例如,在德阳市中江县,龙湾湿地公园通过下沉式绿地、生态植草沟等设施,使雨水下渗回补地下水,实现60%的峰值流量削减率。
“通过减少地表径流量、削减峰值流量等方式,可以缓解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压力。”业内人士提到,海绵城市建设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变得更加“弹性”和“韧性”。
随着天气预报精准度的提升,提前在易淹易涝点位预布移动抽排设备,也能降低涝灾风险。作为全国8个国家级应急排涝基地之一,7月3日,成都国家移动排涝应急基地首次投入实战,通过布设移动泵车等移动抽排设备,及时抽排积水点位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