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明慧
“现在有人想听抗联故事我就讲!88岁我也能上山!给东西?不要!给钱?那更不行。收了对不住先烈!”吉林磐石,88岁的孙世东坐在自家床沿上,手里摩挲着褪色的蓝布帽,眼神依然清亮。
这位看似平常的老人,胸中藏着一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色地图——1970年他陪同抗联干部标注的遗址坐标,最终指引考古队挖出了沉睡山中的历史见证。
特殊任务
“就是那块大石头!”孙世东边讲边站起身,双手比画着一块巨石的轮廓。1970年,磐石县委交给孙世东一项特殊任务——陪同从辽宁朝阳坐火车辗转而来的抗联老干部孙继来重访红石砬子。抗战时期,孙继来曾任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对磐石的抗联遗址遗迹很了解。
“那时候孙继来四五十岁,我三十出头。”孙世东记得,孙继来在山里指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告诉他,这就是红军医院,“孙继来说,伤员就在岩石上包扎,衣服扯下来当绷带。”孙继来在密林中陆续指认了20多处遗址。孙世东说:“孙继来在红石砬子战斗了近两年,他对这里的每块石头、每棵树、每条沟记得都非常清楚。被服厂、报社、指挥所……他全说清了。”
2015年,磐石重启遗址普查,已经78岁的孙世东成为关键向导。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回忆,当时她还存有疑虑:“我问孙大爷‘能记准不’,他也犹豫了一下说‘差不多’。”
李秋虹坦言,“山上环境很复杂,距离上次指认又过去了几十年,谁也不敢保证还能找到。但是,实在找不着别的知情人了,他是最权威的。”孙世东凭着记忆复刻了1970年的路线,调查人员按照他指认的位置刻下标记。这些标记,为后来的大规模考古提供了关键坐标。
精准指认
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红石砬子遗址五年考古计划(2021—2025年),这是国内国保单位对抗联遗址的首次发掘。李秋虹回忆:“2021年考古发掘的时候,在孙大爷指认的红军医院位置出土了镊子,其他地点也发现了大批的枪支残件和子弹。看到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我眼泪都流出来了。”
李秋虹第一时间给孙世东打去电话:“我说,老爷子,不光我们感谢您,整个磐石人民都感谢您。”说起当时的情景,孙世东也难掩激动:“听说我指认的地点挖出枪来了,手枪、大枪、扎枪都有。我是无限激动。这说明孙继来没白带我上山,我真给记住了……抗日战争时期,多少同志牺牲在山上啊,咱后代记住他们的历史是应该的!”
如今,快90岁高龄的孙世东依然在做红石砬子的“活地图”,经常作为向导带着参观者钻密林、看遗址。他老伴儿笑说:“他呀,一提起上山讲抗联,有病也说没病。就是有这精神头!”孙世东说:“当年孙继来自己掏钱坐火车到磐石来指认遗址,革命热情那么高,我觉得很钦佩,心想自己也要继承这传统。现在我还能讲,就要继续讲下去,得让年轻一代记住这段历史呀!”
采访结束时,下起小雨,孙世东执意送记者到小区门口。记者再三催促他回屋,老人却攥紧了记者的手:“你们写好这段历史,下次来,我带你们上山!”
责编:姚晟琦
审核:刘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