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和平
景顺投资近日发布《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显示,59%受访者表示,对金融市场波动担忧有所加剧,高于2024年的28%,62%的受访者目前将去全球化视为对投资回报的重大威胁。面对全球分化和政策不确定性,主权投资者倾向于主动型管理,对中国市场兴趣升温。
景顺亚洲(日本除外)首席执行官Martin Franc表示,过去主要受经济因素和风险影响的投资决策变得更为复杂且不确定,对于着眼于长线的投资者而言,要建立一个在不同市场周期都能表现出色的投资计划,风险缓解及投资组合的韧性至关重要。景顺投资此项研究是主权投资者活动的领先指标,研究汇集包括首席投资官、各资产类别主管及投资组合策略师在内的141位高级投资专家的见解,分别来自83只主权财富基金及58家央行,旗下管理的资产总额达27万亿美元。
主动型策略成为关注焦点
报告发现,投资组合构建的其中一个关键转变是受访者更多地采用主动型策略。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组合70%以上采用固定收益或股票的主动型策略。52%的主权财富基金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主动型股票持仓,47%则计划增持主动型固定收益持仓。这一转向在大型机构中最为明显,在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中,75%在过去两年转向更主动的股票策略,而在中型基金和小型基金中,这个比例分别为43%和36%。
尽管被动型策略仍可继续提供效率和规模效益,但在日益分化的格局中,主动型方法正被用于解决指数集中风险、应对区域分散以及增强情景韧性。
近六成受访者预计增加中国资产配置
新兴市场仍是主权财富基金的战略重点,但组合内部的优先次序正在发生转变,主权财富基金正采取更为精挑细选的投资方法,且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明显回升。
报告显示,在受访者的首选新兴市场投资重点中,59%的受访者将中国列为高度或中度优先市场,位列第二。这是2024年以来的重大转变,表明投资者对中国市场进行单独配置,与更广泛的新兴市场分开。
大多数受访者(59%)预计未来5年将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其中亚太地区主权财富基金的比例为88%,北美主权财富基金的比例为73%。主权财富基金认为,具有吸引力的当地回报(71%)、多元化效益(63%)以及扩大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45%)是其配置中国资产的驱动因素。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是数字科技和软件(89%)、先进制造和自动化(70%)以及清洁能源和绿色科技(70%)。
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持乐观态度,对更广泛的经济转型的看法不一。值得注意的是,7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科技及创新领域将具有全球竞争力,而认为中国将成功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消费导向型经济的受访者比例为48%。
Martin Franc表示,市场逐渐达成共识,中国蕴藏着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尤其是围绕中国不断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的相关机会。中国在主要科技领域的创新领导力吸引投资者争相投资。有利的政策和具有竞争力的国内市场,使创新技术得以迅速扩大规模并获得竞争优势,全球投资者正将中国投资视为其资产配置的支柱,以实现其投资组合目标。
私募信贷发挥多元化作用
传统的投资组合模型正被重新审视,许多主权财富基金转向采取更为动态的投资组合方法,包括提高资产配置灵活性、强化流动性管理,以及加大使用另类投资工具。报告显示,固定收益重新成为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组合的焦点,为第二大受青睐的资产类别,仅次于基础设施投资。按净值计,24%的主权财富基金计划在未来12个月增加其固定收益敞口。
尽管利率正常化和收益率上升对这一复苏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是源于固定收益自身可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既能用作流动性管理工具,又能作为灵活的回报来源,增强投资组合的韧性。随着私募市场配置增加,投资组合的流动性正变得更加不足,使得流动性管理成为一项关键的策略重点。报告显示,近60%的主权财富基金报告中称正在使用正式的流动性框架,其投资组合固定收益部分的部署专门用于抵消私募市场持仓的流动性不足。
与此同时,在主权财富基金中,私募信贷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报告显示,通过直接投资或共同投资涉足私募信贷的比例从2024年的30%上升至2025年的44%,而且50%的主权财富基金计划在未来1年提高私募信贷的配置比例。
投资兴趣日益增加反映出投资者在进一步重新思考多元化投资,因为在利率上升且通胀升温的环境下,传统的股票与债券相关性减弱。主权投资者正转向私募信贷,以部署浮动利率敞口、构建定制化交易结构,并寻求与公开市场相关性较低的回报。
Martin Franc认为,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下,固定收益及私募市场持仓在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聚焦于灵活性、流动性和浮动利率敞口,同时对非流动性另类投资采取策略性方法。虽然与前几年相比变化不大,但投资组合调整主要着重解决久期风险及重新评估被动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