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信健康再闯港交所,三年累亏超8亿元,内忧外患求上市
创始人
2025-07-28 22:16:34
0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估值达“百亿级”的镁信健康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近日,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镁信健康”)再次启动拟赴港上市,高盛(亚洲)、中金公司及汇丰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

天眼查显示,镁信健康由张小栋在2017年8月创立。作为一家医药多元支付平台,公司主要围绕患者、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三方协同需求,构建了两大行业解决方案,即智药解决方案和智保解决方案。简单概括,镁信健康不是医院、不是药企也不是保险公司,它是一个“中间人”,连接着医保、商保、药企及患者的“支付平台”。

在此背景下,镁信健康的IPO之路一波三折。早在2021年,镁信健康首次启动赴港上市计划,并委托摩根士丹利作为上市辅导机构。而由于财务合规问题,镁信健康的上市计划并没有如期进行。而此次IPO之路,镁信健康是在夹缝求生,一方面是屡遭监管点名的合规争议;另一方面是三年8亿元亏损的财务现实。而除业务与财务风险外,镁信健康与天笑科技持续多年的商业秘密纠纷,演绎成了“行贿、窃密、刑事立案、名誉诉讼”的连续剧。

对此,医略营销创始人仲崇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镁信健康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其存在即是挑战传统医疗生态边界。虽然现阶段互联网医疗赛道还是卖药为王,但风险过高的业务模式会资本热情大幅减弱。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上市会成为聚拢资本的有力方式。此外,投资方也会积极推动IPO进程,以便促进现金流动。”

持续亏损

镁信健康递交的港股招股书显示,公司业务主要有智药解决方案、智保解决方案两大板块,旨在为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创新支付服务。

具体数据来看,从2022年至2024年,镁信健康营收分别为10.69亿元、12.55亿元和20.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8%。看似高速增长的营收数据,却无法掩盖其持续亏损的严峻现实。同期镁信健康归母净亏损分别为4.46亿元、2.88亿元和7577万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8.1亿元。

(来源:镁信健康招股书)

细分来看,智药解决方案和智保解决方案构成了镁信健康营收的绝对主体,收入占比超过95%。两大板块收入此消彼长,对总收入的贡献有所波动。2022年,智药解决方案实现收入6.59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61.7%;智保解决方案收入为3.82亿元,占比35.8%。2023年,智药板块收入小幅增至6.76亿元,占比降至53.9%,而智保板块收入增长至5.28亿元,占比提高到42.0%。到了2024年,智药解决方案收入大幅跃升至12.0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回升到59.3%,智保解决方案收入7.31亿元,占比则降至35.9%。

(来源:镁信健康招股书)

据悉,智保解决方案为保险公司提供端到端方案,其中包含惠民保服务,其毛利率从2022年的72%提升至2024年的81.5%。虽然毛利率表现良好,却未能扭转整体亏损的局面。对于导致镁信健康持续亏损的原因,其招股书归因于“基础设施的大量前期投资”,认为这是“必要的策略性投资”。公司管理层表示,这些前期投入是为未来奠定基础的必要支出,短期亏损属于策略性投资。事实上,尽管财务亏损幅度在缩小,但盈利模式仍未得到验证,公司尚处于累积投入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镁信健康销售及分销开支居高不下是其亏损的一大主因。虽然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从2022年的52.1%降至2024年的33.1%,但其绝对数值仍在上升,2024年达到6.74亿元。此外,镁信健康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净流出,意味着可能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截至2025年4月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66亿元,相较2021年末22.01亿元骤降92%。对此,知名财税审计专家刘志耕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资本市场遇冷或融资受阻,公司的资金链将面临巨大压力。”

合规争议

在药企端,镁信健康通过“智药解决方案”为药企提供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商业化服务,例如商业化策略、多元支付整合、患者管理等。据招股书,截至2024年末,镁信健康已累计与超过140家药企建立合作关系,其中涵盖全球前20大公司中的90%。

在保险端,镁信健康则通过“智保解决方案”服务保险公司,提供涵盖产品设计、定价、销售、运营、理赔与健康管理等环节的解决方案,协助其开发更具市场适配性与可持续性的健康险产品。截至2024年底,镁信健康所服务的健康险保单数量(含惠民保)达到3.93亿份,合作保险公司超过90家,覆盖所有保费收入排名前20的大保司。

而光鲜之下,镁信健康却不得不直面屡遭监管点名的合规争议。其核心的“药转保”业务模型,多次遭遇监管重拳。2023年下半年,监管层针对特药险业务连续发出预警信号。原银保监会在2023年8月下发《关于部分财险公司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直指行业内出现的“药转保”现象(即将药品费用转化为保险赔付的模式)。这一模式本质上是在患者已确诊且需长期用药的情况下,通过投保特药险获取药品折扣,有违传统保险“大数法则”和风险共担原则。

随后的同年1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更是直接向业内下发补充通知,公开点名镁信健康、思派健康、圆心科技三家公司。监管部门此举意在全面排查“药转保”产品,强化对第三方参与的创新健康险的合规监管。而后镁信健康被迫调整业务模式,下架“女性特药保险”“安康特药保”等特药险产品。

上述监管排查对镁信健康未来在特药险市场的扩张带来挑战。监管认定部分特药险产品不符合保险业务规范,相关合作可能被限制或叫停。因此,镁信健康在合规框架内调整产品设计和业务模式,需满足监管要求并维持特药险业务增长。上述分析师认为,“这种强监管态势,直接影响镁信促成药险交易的业务拓展,导致其盈利的不确定性,迫使其在业务上进行调整和转型。”

此外,镁信健康还曾深陷商业纠纷。2022年6月,镁信健康曾经的合作方北京天笑科技公开指控其涉嫌侵犯商业秘密,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其“查悦社保”平台的核心技术,并推出高度相似的“镁数社保”平台,导致天笑科技蒙受巨大损失。

镁信健康全资收购的镁信保险经纪,也曾因合规问题遭到监管处罚。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披露行政处罚信息,指出镁信保险经纪存在开展保险销售时未出示客户告知书、向被保险人隐瞒重要情况、保险业务档案缺失和核心业务系统不符合要求等“四宗罪”。最终,镁信保险经纪被罚款33万元,直接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

而在镁信健康曾引以为傲的一级市场,资本也因上述疑云萌生顾虑。早期迅猛的融资进度在C+轮融资时按下暂停键,2023年1月,镁信健康对外披露最后一次融资,引入战略投资方汇丰集团。据业内从业者向本报记者透露,此次可能的实际募集资金是1.78亿元,与两年前C轮融资时超过20亿元的盛况相比反差巨大。

融资困难叠加业务亏损,监管收紧与商业纠纷,内忧外患之下的镁信健康启动高层换血,谋求二级市场生机。但在思派健康上市后股价暴跌、圆心科技五次递表仍未成功的背景下,镁信健康的上市之路如何跑通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财通新兴蓝筹混合C净值上涨3.... 财通新兴蓝筹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财通新兴蓝筹混合C,代码006523)公布7月28日最新净值,...
如何识别老年人中暑?市疾控中心...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随着高温天气来临,中暑风险大幅上升。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身体调节功...
汇添富医疗积极成长一年持有混合... 汇添富医疗积极成长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汇添富医疗积极成长一年持有混合A,代码0096...
德邦福鑫C净值上涨4.44% 德邦福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德邦福鑫C,代码002106)公布7月28日最新净值,上涨...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推动农... (来源:光明日报)转自:光明日报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