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7月28日,在以“智无界▪慧共生”为主题的2025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5)》,这是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第七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报。
图为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总裁助理、江苏中心主任陈希希在大会发布年报年报分析认为,2024年以来,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
全球主要国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产业生态与治理架构迭代升级。更多国家和地区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驱动经济增长、引领技术创新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战略,整体发展呈现“本土发展规范化、国际合作阵营化”特征。政策法规更趋完善,各国注重平衡发展与监管,强化算力、数据、人才等战略资源布局,并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立法监管。大模型创新应用深化,主流大模型商业化进程提速,推理、图像、视频、音频生成等成为热门应用方向,市场竞争格局持续演变。算力基建备受关注,数据主权与控制权成为焦点,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大,超算中心与智算中心布局持续加速。产业发展扩容升级,多模态融合技术持续突破,智能体市场前景广阔,2024年全球智能体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47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4.8%。但是,风险挑战不容忽视,“AI幻觉”问题凸显,深度伪造与越狱攻击风险加剧,人机交互模式变革带来伦理挑战,AI能源消耗难题仍然待解。
我国始终坚持发展与治理、创新与安全并重,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发展“中国方案”。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制度架构方面,构建起涵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数据治理、基础设施与场景应用等的综合性政策框架,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企业广泛参与的全方位治理格局。创新应用方面,央国企加快布局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广泛覆盖能源、通信、交通、农业、医疗、建筑等领域。截至今年6月30日,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达439款。人才培育方面,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建设委员会成立,620多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综合实力领先。算力基建方面,以“东数西算”工程为基础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推进,截至2024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32%,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国内主要城市布局前沿赛道、培育标杆场景,人工智能产业实力稳步提升。基于中经社行业洞察系统,对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19个城市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北京、上海、深圳处于“头部三强”,人工智能产业综合评分在80以上;杭州、苏州、广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等紧随其后,产业综合评分介于60至80之间,综合实力较为接近;长沙、西安、郑州、沈阳、哈尔滨等“第三梯队”城市综合评分低于60,各具特色、奋力赶超。
具体来看,产业集聚力方面,北京上市企业数量、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和产业营收规模位居第一,深圳企业总数领先,苏州产业纳税总额亮眼。要素供给力方面,北京支撑要素全面领先,上海“算力规模(智算)”居首、郑州紧跟其后,杭州产业载体完善。创新策源力方面,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续6年保持6%以上,苏州研发投入居地级市首位;北京和深圳创新成果丰富,杭州、苏州和南京特色鲜明。应用赋能力方面,北京和上海大模型备案数量领先且垂类大模型优势明显,杭州竞逐开源大模型之城,南京AI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多。
报告指出,苏州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2024年,苏州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480.5亿元、增长18.4%,聚集人工智能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苏州工业园区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工业软件等赛道,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相关企业超1800家,在人工智能新赛道的全球竞逐中以更智能、更创新、更开放的姿态跑出“园区速度”。
年报分析认为,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与问题,我国应加强央地协同形成“三张清单”,推进智算技术国产替代;发挥国家战略导向作用,驱动数据高质量供给和高效流通;打好“经验推广+政策整合+培育示范”组合拳,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持续健全治理体系,力争在全球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中国经济信息社作为国家级经济信息旗舰、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经济研究中心建设主体,长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未来,中国经济信息社将继续携手社会各界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智库力量。(王梦菲 郭文嘉)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