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暑假到来,如何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成了不少家长的“头等大事”。在一些社区和公园里,由家长自发组织成立的“少年跑团”闪现其中,他们青春活泼的身影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少年们在奔跑中“燃动”一夏,在相互陪伴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成长。
李师傅跑团的孩子们
现象丨 少年跑团燃动假期不停歇
周日早上8点半,曹瑞和她的两个女儿,准时出现在朝阳区三间房定西南里社区居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阳光温柔地洒在地面上,微风轻拂,带来一丝夏日的清爽。两个小姑娘一踏上广场,就按捺不住雀跃的心情。“妈妈,我们先热身啦!”11岁的大女儿边说边熟练地转动手腕,活动脚踝。4岁的小女儿见状也立刻模仿起来,虽然动作还带着几分稚嫩的笨拙,但认真的模样十分可爱。
曹瑞掏出手机,点开微信,在“定福庄周日跑团”群聊里滑动着屏幕,逐一核对今天报名参加活动的孩子名单。这个跑团是她在今年3月发起的,目前已有四十多位家长和孩子参与,以7至11岁的孩子为主,每周日定期活动,暑假里也不间断。
不一会儿,小区里的一对母子和开车赶来的一家三口也到了,曹瑞招呼道:“另外几个孩子随后直接加入,咱们大家先步行去学校的操场吧。”前往操场的路上,孩子们开心地聊着天,分享自己的“跑步大计”:“我今天要挑战六圈!”“我要练一百米冲刺!”
曹瑞跑团的孩子们
到达操场后,曹瑞招呼大家列队站好:“来,咱们先一起热身!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她一边喊着节拍,一边示范着动作。热身完毕,孩子们进入跑道,有的像小猎豹一样冲了出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有的两人结伴,以相近的速度并排跑着,互相鼓劲儿;年龄小的则紧紧跟在爸妈身边,跑跑走走,却也乐在其中。跑道上身影交错,快慢不一,但只要看见同伴的身影,孩子们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跑步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一个人的时候,跑不动就容易放弃,但是和同伴一起,你带着我,我带着你,不知不觉中就跑起来了,也就能坚持下去了。”曹瑞说。
跑完步,大家并没有急着散场,而是围在一起玩起了“不插电游戏”——丢沙包、跳皮筋……没有电子屏幕,没有虚拟世界,只有真实的欢笑和汗水,家长们也加入其中,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大小朋友在运动和游戏中变得更加熟络和亲近起来。
比起曹瑞组织的社区亲子跑团,李华民发起的少年跑团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也更为专业。这支跑团主要的活动地点是在公园,朝阳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李师傅带着跑团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跑步
周六早上不到8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跑道上已经热闹了起来,三四十个孩子正在集合地点等待李华民和教练到来。跑步开始前,专业教练会带领大家进行系统的热身。“注意呼吸节奏,手臂摆动起来”“步子迈得再大一点”……跑步过程中,李华民和教练两人一起带跑,他们保持在队伍外侧,一边跑一边观察着每个孩子的状态,及时做出提醒,帮助他们调整步态和姿势。一些家长则在后方扮演起志愿者的角色,“收容”坚持不下来的孩子。
“跑团成立于5年前,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多个孩子了。”李华民说,许多孩子从小学一直跑到中学,把跑步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缘起丨想给孩子带来健康和快乐
曹瑞和李华民成立跑团的初衷,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健康和快乐。曹瑞是一名全职妈妈,由于大女儿从小体弱多病,所以她自学了中医,从中认识到接触户外阳光和体育锻炼对孩子健康的重要性。去年秋天,曹瑞曾尝试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到附近公园跑步,效果却不太理想。“当时只有我们仨,跑起来比较枯燥,也跑不了太久,去了几次就坚持不下去了。”
学过心理学的曹瑞敏锐地意识到,集体活动的感染力或许能激发孩子们的热情。“我想到成立一个亲子跑团,号召大家一起来运动。我发现不只是我家女儿有这个问题,很多孩子也存在体质虚弱的问题,却缺乏能长期坚持的运动。尤其是到了寒暑假里 ,不少孩子整天以电子屏幕为伴。作为80后,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是在大自然里和小伙伴一起玩着长大的,现在的孩子们缺少这样的机会。”今年3月,天气转暖后,曹瑞和定西南里社区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社区的支持。于是她从社区青少年群开始招募小伙伴,发起跑步活动,希望能借助集体的力量,带动更多孩子和家长动起来。
曹瑞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一些家长的认可,有的孩子一开始比较抗拒,在家长的反复劝说下才加入进来。曹瑞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组织跑团活动时,只来了4个孩子,因为长时间未运动又缺乏经验,大家只跑了一会儿就解散了。后来,不只是周边邻居,孩子们的同学、家长们的同事都参与进来,大家更有经验了,跑步效果也逐渐好起来,现在跑五公里不成问题。
曹瑞带领的跑团氛围轻松,鼓励大家量力而行,她还会为表现好的孩子准备小礼品作为奖励。“我们的初衷并不是强制一定要跑多少,而是注重运动、晒太阳和开心,希望能培养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先鼓励大家加入,感受到快乐后,慢慢地孩子自己也更愿意来参加了。”身为家长,曹瑞认为强迫孩子运动并不难,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享受运动的乐趣,身心都得到锻炼。“用四个字概括我们的目标,就是‘身心合一’。无论学习好坏,孩子们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现在有很多孩子从早到晚地学习,缺少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运动可以排解很大一部分的负面情绪,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曹瑞提到,组织这样的社区活动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鼓励更多的人一起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李师傅和孩子们一起奔跑
李华民成立的跑团则源于5年前为女儿策划的一次“运动派对”——邀请女儿的同学一起跑步庆祝“儿童节”,小伙伴儿们既能在一起玩耍,也能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没想到这份特殊的礼物让大家玩得很开心,并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呼吁”下坚持了下来。渐渐地,这个小范围的亲子活动扩展成了大规模有组织的跑团,每周三次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定期活动,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也成了公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加入少年跑团中。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李华民也更加注重跑步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还请来了专业的教练为孩子们进行更专业的指导,帮助孩子们科学锻炼,享受跑步的快乐。
改变丨跑出阳光自信亲子更和谐
跑团带给孩子们的改变远不止体能的提升,也让他们的社交能力、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曹瑞的跑团里,五年级小学生航航的变化令人欣喜。这个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却有些内向的男孩在奔跑和游戏中逐渐打开了心扉。
“第一次参加活动时,航航完全不愿意融入。其他孩子在跑步,他就一个人坐在角落,怎么劝都不肯动。我试着拉他起来,结果不仅没拉动,反而把他惹哭了。”航航的母亲徐女士说,航航是独生子,平常不愿意出门活动,学习之余,总是在家玩手机和平板电脑。每次让他出门去小广场运动运动,他也不愿意,现在都近视一两百度了,很让人担心。看到小区里组织跑团活动时,徐女士赶紧给航航报了名。曹瑞对航航的印象也很深。“他第一次来时感觉很不情愿,和他聊天时,他竟然说觉得运动和玩是在浪费时间,让人又惊讶又心疼。”曹瑞说,后来,在大家的鼓励和带动下,航航渐渐融入了集体,也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了,现在他不仅跑步时跑在前面,还主动和大家一起玩扔沙包。
不只是航航,曹瑞注意到,很多孩子由于平日学习压力大,没有适宜的排解方法,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或者独自哭泣。跑团里同龄孩子多,家长们不会过多干涉孩子们的交往,而是给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他们人多了以后,大家会相互协作去解决问题,或是自发研究游戏规则,提升自己的沟通和社交能力。”曹瑞和航航妈妈都认为,跑团给孩子们提供了学校之外的交流平台。“有时我们会远远地看着他们,他们和同龄人在一起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千金难换。”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曹瑞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她坦言,最初并没有想到能有这么大的规模和这么好的坚持效果,还有个小女孩把大家一起玩游戏的场景画成了画,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在李华民的跑团里,喵喵是变化最大的一个孩子,从最初跟不上队伍,到现在能够享受跑步,并因为体育优秀成为了班里的领操员,李华民和喵喵的家长一起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蜕变。“喵喵以前可是个‘起床困难户’,自从参加了李师傅的跑团,孩子再也没睡过懒觉。”喵喵的母亲说,无论严寒酷暑,只要跑团开跑,她们都会来坚持锻炼,喵喵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自律。在她们的影响下,孩子的爸爸也参与进来,从起初只是开车接送母女二人,到现在会主动在公园附近运动起来,一家人都被带动着享受运动的乐趣,亲子关系也更加融洽。
李师傅带着跑团孩子们一起跑
【专家声音】让孩子动起来 家长是重要一环
“暑期里,不少孩子都存在晚睡晚起、沉迷手机、不愿动弹的情况,像这类家长积极参与、用跑步唤醒身体,度过活力假期的运动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和肯定。”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无论是趣味性的亲子跑团,还是能提供专业指导型的少年跑团,都是在通过集体运动的模式破解孩子缺乏有效运动的困境。同龄人的陪伴,亲子关系的改善,让跑步不再是一项枯燥的运动,而是变成了充满乐趣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是教育的第一要务。近期北京颁布的‘身心健康二十条’,也是希望教育能回归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本质上来。青少年运动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运动生态圈’。”熊丙奇说,暑期里家长组织和深度参与的少年跑团让孩子们在集体中找到了坚持的力量,也传递着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
受访者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