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15线沈海高速厦门往漳州方向K2330处突发险情。由于雨天且夜间视线受限,一辆液化气动力货车在行驶过程中打滑,撞击护栏后发生气罐泄漏,事故现场随时可能引发次生险情。
因事发地点没有监控探头,无法了解现场情况,且司机表示气罐在本趟行程前刚充满液化气,发生泄漏不敢靠近。在消防应急部门到达前,各联动单位对现场情况的掌握处于真空状态。
关键时刻,漳州高速公路公司部署在福井分叉AK2329处的无人机机巢迅速启动,成为破解困局的“空中尖兵”。通过漳州路网管理中心远程操控,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沿设定航线直抵事故点,通过多角度拍摄和5G实时传输,路网中心大屏清晰呈现现场全貌,车辆受损程度、气罐泄漏区域、周边车流滞留状况等关键信息同步至高速交警、消防救援等应急联动部门,填补了“看不见现场”的情况空白,为救援方案制定提供精准支撑。
依托无人机提供的现场信息,各部门快速形成联动部署,调度指令精准发出,整个决策过程因“可视化”而紧密衔接、有序展开,及时完成事故处置,有效避免了可能引发的二次风险。
此次高效处置彰显了漳州高速无人机实战化应用的技术实力:24小时全时待命保障应急响应“零延迟”,32分钟快充与50分钟续航形成持续作业支撑,全向避障功能保障复杂环境下的作业安全。除应急场景外,无人机在日常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定期巡检、施工监测、隐患排查等,2025年以来累计完成应急巡检37架次、日常监测120余架次,成为路网管理的“空中眼线”。
未来,随着机巢布局优化与AI算法加持,这一“空中防线”将更智能高效,为群众安全出行筑牢科技屏障。
(李进菊 黄琳焰)
上一篇:低空经济+AI产业
下一篇:这些消费“套路”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