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消委会根据上半年消费咨询投诉热点,梳理出涵盖虚假宣传、预付式消费、宠物诊疗、承诺不兑现等方面的维权典型案例,警示经营者恪守法律红线、诚信经营,并为消费者规避风险、依法维权提供清晰指引。
承诺不给兑现
2023年4月,厦门消费者刘女士向当地某教育科技公司支付1099元购买初级社工课程,双方明确约定“考试未通过可退701元”。然而当刘女士未通过考试申请退款时,该公司却以各种理由反复推诿,直至今年2月7日,刘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后,厦门市集美区消保委介入调解,商家才退还欠款。
省消委会指出,培训机构以“未达目标即退费”吸引学员,缔结相应合同后即成立。当退款条件成立时,经营者无权无故拖延或拒绝。在此提醒消费者,签订合同时需逐项核对条款与宣传是否一致,尤其明确退费条件、周期等关键信息。对合同中未体现的重要承诺,务必要求书面补充,同时妥善保存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方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安溪县,消费者高某基于某珠宝店“一口价黄金日后可换克重黄金”的口头承诺,下单了一款一口价6000元的黄金饰品。但当高某要求兑现承诺时,商家却以“内部规定变更”“成本差异”为由拒绝,声称“履行承诺会导致店铺亏损”。经当地消协调解,商家最终同意为高某更换等值克重黄金。
省消委会强调,口头承诺并非“空头支票”,经营者不得以所谓的“内部规定”对抗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商家作出承诺前应充分评估成本与风险,一旦达成交易,就需承担履约责任,不能将经营调整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收费暗藏猫腻
“扣款项目的小字根本发现不了,自动续费也没提醒,想退钱是难上加难。”这是宁德某科技公司换电租赁业务用户的共同遭遇。该公司旗下APP的包月套餐存在多重猫腻:扣款项目用小字体隐藏、自动续费前无任何提醒、扣费后仅发简单短信、退款流程冗长卡顿。经宁德市蕉城区消委会介入,企业已被要求整改,包括明示条款、优化退款流程等。
省消委会指出,此类行为已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根据法律规定,经营者提供格式条款时,若未对自动续费等重大利害关系条款进行提示或说明,致使对方未注意或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消费者有权主张该条款无效。消费者开通服务前也需仔细阅读条款,重点关注字体小、颜色浅的提示内容,定期核查支付记录;遇异常扣费可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退款。
自动扣费套路多,宠物医疗领域也频现“糊涂账”。省消委会此次公布的一项维权案例显示,一名消费者带着生病的宠物猫到某动物诊所就医,仅进行了抽血化验和简单包扎,便被收了460元的诊疗费。该消费者由此对费用提出疑问:诊所未悬挂《诊疗服务收费价目表》,兽医仅口头报价,未说明具体项目及收费依据,也未提供书面清单。经市场监管部门核查,该诊所被责令整改,最终向消费者退还60元,并规范公示了《诊疗服务收费价目表》。
省消委会强调,诊疗前诊所必须明确告知费用构成并征得消费者同意。消费者选择宠物诊所时,也应先核查《动物诊疗许可证》等资质,确认是否在显著位置公示了详细的《诊疗服务收费价目表》后再接受服务。同时留存服务协议、票据、病历等材料,避免陷入“收费说不清”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