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群山环抱的焕河村,清晨五点的薄雾还未散尽,79岁的张金秀老人已经系上蓝布围裙,将柴火塞进土灶。灶台上,张金秀的老伴正将新摘的皱皮辣椒倒入石臼。“大家看好了,这辣椒经我们祖传手艺做成糟辣椒,拌面香得很!”手机支架上的镜头,记录下灶膛里火苗映亮张金秀脸庞的瞬间——这个名为“黔东农仓”的账号,已悄然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近日,贵州民族大学校媒融合调研团走进铜仁市德江县共和镇焕河村,聚焦该村网红账号“黔东农仓”运营情况,并和参与拍摄的“网红奶奶”进行了交流。
张金秀家的木屋里,三脚架前是升腾热气的铁锅,屋顶悬挂着腊肉,两位老人在炉灶前行云流水地炒制当地特色菜肴。舀起酸汤鱼时,张金秀手上不停,自然转向镜头解说制作原料和火候秘诀,柴火土灶上升腾的烟火气,成为了“黔东农仓”的流量密码。
“我们的视频一直坚持真场景、真手艺、真感情。”账号运营团队相关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翻开“黔东农仓”团队的策划记录,里面不乏根据节气设计的“清明打糍粑”“立夏腌藠头”“秋时丰收宴”等乡土特色鲜明的内容,其中,单条制作灰豆腐的视频播放量突破1000万,带动网店销售村里的农特产品5万余元。
“以前总觉得年纪大了帮不上家乡什么忙,没想到现在对着镜头做做饭、讲讲村里的故事,和大家摆摆家常就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焕河村,也能让村里的土特产卖到山外去。”张金秀一脸慈祥地笑着说,不少人因为这些视频来村里游玩、购买农特产品,能为家乡发展出份力,“我觉得很有意义。”
指导老师 何洁 李娟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海若
实习生 黄逸佳 王浩然
下一篇:理论专刊|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