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曹玉昆曹玉昆 李敬烨
全面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黑龙江省制造业承载着辉煌的历史贡献和厚重的产业积淀,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具有无可取代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构建“绿色智造”发展模式,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绿色转型之路。
推进传统制造业深度绿色转型
传统制造业是维护国家国防安全、能源安全与产业安全的基石,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推动黑龙江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进行设备更新,以新能源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
以协同联动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设备更新。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成本高,需要政策协同发力,推动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装备,服务于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依托碳达峰方案设定的能耗、排放限额标准,为设备更新提供准入“硬杠杠”,避免低效投资。探索将设备更新专项贷款贴息与碳减排金融工具捆绑使用,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依据产业特点推广应用先进装备与工艺。根据黑龙江省自然区位特征与行业发展特点,大力推动数智化绿色制造系统、近零排放工艺等先进装备与工艺,并综合政策牵引、场景示范与服务赋能等措施推广应用。建立省级先进装备与工艺攻坚项目,形成本土化绿色装备与工艺清单。在老工业城市建设并推广“零碳”工厂示范基地,以形成标杆效应,实现以点带面。依托高等院校与省级科研机构组建推广团队,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定制化工艺升级路线图。
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与升级。装备、能源、石化等传统制造业是黑龙江省绿色改造与升级的重点行业,要采取针对性的转型方案与策略。对于装备制造业与能源行业,要以高端化置换高碳化、以产品碳足迹标签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措施。对于石化工业,要开发生物基替代路线与集中化的剩余物管理。
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新兴产业具有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使命。黑龙江省雄厚的科教资源与坚实的产业积淀,为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奠定了独特优势。当前,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支点、高端产业集聚为载体的协同创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例如,发挥龙江低空经济发展优势,拓展低空经济在农业植保、护林防火、低空旅游等场景中的应用,能够形成新型、绿色且高值的经济增长点。
以清洁能源筑基。技术层面,要攻克寒地适配型清洁能源系统。应用层面,要打造“闲置屋顶资源利用+高效率组件+精益化安全运维”的经济环保双赢模式。以绿色产品突围。技术层面,要构建绿色设计与低碳制造技术矩阵,推动龙江生态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与接受度。政策层面,以制度创新激活绿色市场。通过技术降本、认证增值、政策托底三环相扣,推动龙江制造从价格红海转向绿色蓝海。以循环技术增效。技术层面,要加大生物质废物精炼技术、复合材料绿色再生技术与产业代谢智能匹配技术的推广力度。应用层面,要大力探索并推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政策层面,循环技术的应用需要配套立法约束、税收杠杆与区域协同激活市场。
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服务体系
推动龙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市场与企业协同发力。要设立寒地绿色技术攻关联合体,整合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定向突破寒地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聚焦高寒环境特需技术,通过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园区验证模式,集中攻克共性工艺装备短板,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应用门槛,缩短研发到产业化周期。要构建寒地制造业分级分类低碳标准体系,立足寒地特色制定严于国标的区域强制性技术规范,覆盖风电装备、生物基材料等优势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
构建转型政策集成工具箱与跨部门效能评估机制。整合分散在相关部门的政策工具,建立财政、金融、土地联动的系统性支持体系,并实施动态效能审计。以制造业转型需求清单为导向,打通设备更新补贴绿电交易抵扣、土地弹性出让等政策壁垒,同步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减排成本效益,按季度优化政策组合。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作者曹玉昆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上一篇:“网红奶奶”带火深山小村
下一篇:巾帼婚调柔性化解家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