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不稳”到“能干活” 我国人形机器人在WAIC秀出“关键一跃”
创始人
2025-07-28 03:56:53
0

从“走不稳”到“能干活”

我国人形机器人在WAIC秀出“关键一跃”

◎记者 孙小程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人形机器人的存在感显著提升。

一个直观的变化是,与往届相比,今年的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固定在展台上的静态展品,而是真正动起来的“产品”,纷纷展现出更全面的能力——既能进行表演,也能尝试干活。无论是格斗、打鼓、跳舞、打麻将等娱乐展示,还是搬运、分拣等更具实用性的技能,现场均有人形机器人演示。

在现场接待客户的间隙,开普勒人形机器人CEO胡德波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享了他的观察:“去年WAIC没有几台人形机器人敢秀走路,就算走了,其实走得也不怎么样。但今年,WAIC上机器人的数量多了,而且状态也好了很多,走路在今年已经被彻底攻克了,大家更多是聚焦在机器人干活的能力上。”

从展品管窥产业变革,这些变化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的新起点。正如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所言:“2025年可能在未来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我们人形机器人走、跑、跳的问题都有了解法,而且解法的句号是由我们中国企业画上的。但下一个竞争点,尤其是能干活这件事儿,全球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有机会定义新的行业标准。”

“能文能武”

在本届大会现场,行业“当红炸子鸡”宇树科技携带格斗比赛同款人形机器人G1,以及四足机器人B2和Go2亮相。

当G1表演起格斗时,宇树科技展台瞬间变成人气最旺的展台,G1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围住。身高1.32米、体重35公斤的G1格斗机器人凭借29个灵活关节和智能平衡算法,在展台表演了拳击连招、回旋踢。当其意外摔倒时,动态平衡系统仅用数秒便让它完成自主起身。

智元机器人则打造了300平方米的主题展台,围绕工业物流、商业服务、家居场景、科研教育、文娱表演五大商业场景,全景呈现旗下全明星机器人阵容——灵犀X2、精灵G1、远征A2、远征A2-W。在智元机器人的展台,观众可以观赏机器人群舞表演,参与机器人盲盒手办游戏,与机器人一起下棋对垒。

魔法原子携旗下新品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与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 W迎来线下首秀,还首次在线下展示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MagicBot Gen1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案例。在展台上,机器人“小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搬运+点胶”等柔性环境下的作业任务。

矩阵超智MATRIX-1则在本届大会上做了全球首秀,在现场展现了拟人自然步态行走(复杂地形自适应性与抗干扰能力)、多任务上肢协同操作(抓取/传递/精准操控)、沉浸式人机交互体验(动态响应人类指令)等技能。

“这次是我们首次将人形机器人进行线下展示,大家可以直观看到,我们的MATRIX-1已经具备完整的行走能力,在完全无保护状态下实现了稳定性的大幅提升。”矩阵超智创始人张海星向记者介绍称,目前MATRIX-1已经实现用户指引、导览交互等功能,可以在商业接待、场所引导及质量安防巡检等场景落地。

“去年的‘十八金刚机器人阵列’更多是静态招手等基本功能,而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能进行动态展示,本届大会也成了人形机器人的技能展示大舞台。”谈及观展后的感受,江磊如是说道。

产业脉动

透过这些展品,本届大会也折射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几个关键趋势:

一是成本大幅降低。得益于具身智能技术的赋能和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现在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但成本反而大幅下降。“今年高端机型可能在50万元左右,这放在以前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还有企业推出了几万元的产品,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制造业的优势。”江磊说。

二是“大脑小脑”控制系统的突破。虽然这两年机器人硬件形态已经很丰富,但智能控制一直是行业短板。江磊今年走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始应用大模型或VLA技术,机器人不仅能够交互响应,还具备抗干扰和动作泛化能力。

要推进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铺开,胡德波同样认为,关键在于本体与“小脑”(运动控制系统)的协同稳定性,这是一个需要软硬件全栈优化的系统工程。

三是训练场建设成为共识。当前行业普遍面临具身智能语料库不足的挑战。与主要依赖文本数据的传统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所需的数据集具有显著的多模态特征——不仅需要基础文本信息,还必须整合动作指令、环境光线变化等物理世界参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加紧建设专用训练场。

在数据层面,亦有企业在本届大会现场给出了不一样的解法。例如,智平方选择同时切入汽车制造、半导体、生物科技和公共服务四大场景。“不同于此前一款机器人先‘死磕’一个场景,把一个场景做深做透的理念,我们尽可能让机器人在更多场景里面去应用,这样数据多样性也会提高,对整个具身大模型的训练有帮助。”智平方创始人、CEO郭彦东表示。

在展望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节点时,江磊预计,在现阶段,通过优化数据采集精度,机器人可胜任无人零售、银行导览等厘米级精度要求的服务工作。3年至5年后,随着高精度传感器部署和数据积累,预计机器人将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拓展至工业制造等专业领域。5年至10年重点突破运动控制与情感交互技术后,最终将实现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的全面落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当河流有了姓氏 (来源:辽宁日报)转自:辽宁日报张笃德响水河多么生动、灵秀的名字传说为唐太宗李世民所赐辽宁屋脊岗山造...
“科技未来·国际夏校”结营 (来源:湖州日报)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徐婧钰    通讯员  李卓然  郑惠文        ...
德国商界批评欧美贸易框架协议 当地时间27日欧盟与美国就双方贸易问题达成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将对大部分欧盟进口产品征收15%的...
“神兽”归家怎么办 河南周口自... 机器人齿轮转动的“咔嗒”声、形体课上“一二一”的口令声、国学课堂里稚嫩的诵读声……最近一段时间,河南...
三门峡市长徐相锋拟任省辖市委书... 7月27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发布一则任前公示,涉及20人。其中,现任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相锋,拟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