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成
“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兵团精神传播方式、拓展传播边界、提升传播效能,成为新时代兵团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数字技术赋能兵团精神传播的时代必然性
破解传统传播困境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兵团精神传播主要依赖博物馆展览、纸质出版物、讲座报告等传统形式,存在时空限制明显、互动性不足、年轻群体吸引力弱等问题。数字技术以其即时性、互动性、沉浸性优势,能够打破物理边界,让革命文物的故事通过云端走向全国。正如《兵团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所强调的,要“持续深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数字技术能够为兵团精神传播突破瓶颈提供技术支撑。
适应受众认知变迁的必然选择。当代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习惯于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方式获取信息。数字技术对青年群体具有强大吸引力,例如,杭州师范大学“藏红于新”团队探索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遗产传承新路径,开发的“文物故事生成器”运用AI技术,根据文物特征自动生成适配不同年龄层的解说内容,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兵团精神要实现代际传承,要主动适应Z世代“视觉化”“互动化”“社交化”的认知偏好,将红色基因植入数字生活场景。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亟需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国际传播新渠道。通过VR技术打造多语种的“数字兵团”展示平台,能够让外国受众沉浸式体验兵团从戈壁荒滩到绿洲新城的历史巨变;利用AI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算法,能够精准匹配不同国家受众的认知习惯,让兵团故事实现精准传播。
数字技术赋能兵团精神传播的实现路径
构建沉浸式体验体系,让兵团精神可感可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场景还原,突破传统传播中“精神符号”的抽象化瓶颈,将“感受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具象体验”。例如,运用3D建模、全景摄影与VR技术对“军垦第一犁”等标志性场景进行数字孪生重建,即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时空压缩”的沉浸场域。当参观者佩戴VR设备“穿越”戈壁荒滩时,飞砂扬砾的环境音效、地窝子的空间质感、垦荒工具的触觉反馈等多维度刺激,不仅能复现历史场景的物理真实性,更能通过“具身认知”机制激活个体对艰苦创业精神的感性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文字叙事的间接性,使“无私奉献”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摸的历史细节与可共情的生命体验。通过技术赋能的场景沉浸,受众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互动中完成对兵团精神内涵的自主解码。
创新多模态传播矩阵,让兵团精神传得更广更远。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构建多模态传播矩阵,推动兵团精神传播实现从“单一渠道”到“全域覆盖”,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深度转型。一是推进线下平台数字化升级,打造从一维到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全新传播样态,打破传统传播的时空局限。二是搭建线上传播矩阵,创新团炬客户端功能,发展支持云影视、云展演、云参观等多样化的“云上”宣传平台。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兵团精神”官方账号矩阵,推出“老物件会说话”等系列短视频,邀请老军垦后代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与B站UP主合作创作主题系列动漫,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兵团精神,实现主流价值观“软传播”。三是重塑传播主体,注重兵团精神的微表达、微传播、微呈现,鼓励兵团人基于自身经历进行内容创作,让身边人、身边事等“第一视角”内容成为兵团精神传播的鲜活素材。
打造数字化资源基座,让兵团精神生生不息。一是建设数字化资源库,为兵团精神传播提供可持续的内容支撑。系统开展兵团精神相关文物、史料、口述历史的数字化采集,建立包含“地窝子”“军垦第一井”等标志性场景的数字模型。二是推动建立统一的兵团精神数字资源标准体系,实现各师市、各单位资源互联互通,形成“一库多平台”的资源共享格局。三是建设智能化传播体系,推动兵团精神实现精准化传播。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受众画像,推动兵团精神传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作者单位:十四师昆玉市党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