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齿轮转动的“咔嗒”声、形体课上“一二一”的口令声、国学课堂里稚嫩的诵读声……最近一段时间,河南省周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院子里,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已是十分热闹。
穿练功服的孩子背着书包奔向形体课教室,攥着机器人零件的小家伙和志愿者分享新发现,走廊里飘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诵读声……这是周口市“暑托筑梦护童年 公益启智伴成长”暑期公益托管班的日常景象。
每年暑期,幼儿园和小学一放暑假,“神兽”归家,孩子由谁带便成为不少双职工家庭头疼的事。6月下旬,由团周口市委主办、周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暑期公益托管班发布预报名公告:“公益免费:官方带娃!0费用托管”“专业托管:专业教师+爱心志愿者”“课程多元:文化、科技、艺术、体育多重体验”,招生对象为周口市双职工家庭子女的幼儿园准大班至小学准三年级在校生,提供低保、特困等证明的困难家庭子女、现役军人和消防救援人员家庭子女优先。
最终,经过面试并审核相关材料后,当地110名4岁至9岁的双职工家庭子女进入暑期公益托管班。托管班不仅为孩子们筑起了暑期成长乐园,还凝聚着各领域青年志愿者的青春力量,更以“专业团队+精准服务”破解了双职工家庭的暑期“看护难题”。
课程赋能:每个孩子都在悄悄成长
“老师,你看我写的‘道’字!”小学准三年级学生小宇举着刚写好的书法作品,兴奋地跑到书法老师陈雪琳面前。放暑假没几天,小宇不仅学会了基本笔画,还能背出《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句子。
暑期公益托管班的课程表,藏着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用心:幼儿园准大班的孩子在科学课上拆解机器人模型,跟着志愿者探索“齿轮转动的秘密”;小学准一年级的孩子在阅读分享课上学习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小学准二年级的孩子在硬笔书法课上学习写规范字的技法,志愿者会轻轻握住他们的手纠正握笔姿势;小学准三年级的英语课堂里,孩子们经过学习,从第一次接触的陌生,到能够熟练用英语介绍自己。
“不仅要让孩子有人管,更要让他们学得开心、学有所得。”周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人李子介绍,课程设置兼顾趣味性与成长性:科学类课程点燃探索欲,机器人搭建、科普小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启蒙逻辑思维;艺术类课程滋养心灵,声乐合唱、创意美术、形体律动,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审美感知不断提升;学科基础课注重衔接,诗词接龙、英语小游戏、作业辅导帮孩子们平稳度过升学“分水岭”;传统文化课程厚植根脉,国学诵读、书法练习体验中,孩子们感受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体育课上,游泳、太极拳、八段锦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
变化在加入公益托管班几天后便已悄然发生:曾经面试时哭闹着抓着妈妈衣角的孩子,如今能自己背书包走进教室;以前玩具随手丢的小家伙,课后会主动把积木放回收纳盒;内向的孩子在阅读分享课上,开始愿意举起小手讲述故事。
“我家孩子现在回家会说‘老师教我们要节约粮食’,吃饭不剩饭了,还会给我们表演八段锦。”家长王先生翻看着手机里的视频,眼里满是惊喜。
更让家长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兴趣被点燃了:有人迷上了机器人搭建,说“以后想当工程师”;有人爱上了国学,缠着家长讲“古代的故事”;还有人在游泳课上克服胆怯,学会了换气,回家后骄傲地说“我不怕水了”。
“以前总担心孩子暑假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带在身边又影响工作。现在孩子每天回家都追着我说‘今天搭了会动的机器人’‘书法老师夸我写字姿势标准’‘Hello,Mama,I love you’。”双职工家长王女士高兴地说。
青年志愿者成为“暖心护航员”
孩子们变化的背后,是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与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
“老师,这个齿轮怎么才能转起来?”在机器人课堂上,新乡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3级学生、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叶可语蹲在地上,手把手教5岁的孩子调整积木零件。
这个夏天,像叶可语这样的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与专业教师、青年志愿者共同组成了托管班的“核心团队”,他们既是课程助手,也是安全守护者,更是孩子们的“大朋友”。
“我们每天提前40分钟到岗,检查教室安全、准备教具,课间陪孩子做游戏,放学帮着整理场地。”叶可语翻开自己的服务手册,上面记着带孩子的注意事项:“课间记得提醒宝贝们喝水;鹤伊不会用蹲便,要扶着她;元宝喜欢画画,可以多给他一张纸。”这些细碎的记录,成了青年志愿者精准服务的“密码”。
这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构建起“专业授课+志愿辅助+安全巡查”的闭环管理体系,日均服务时长超6小时。从帮低龄孩子穿好练功鞋,到陪内向的孩子一起读诗词,再到研学活动中看护每个孩子的安全,青年志愿者用耐心与细心,为双职工家庭撑起了一把“安心伞”。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24级学生陈思宇是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之一。前几天,一个孩子突然肚子疼,陈思宇一边用温水帮孩子捂肚子,一边轻声读绘本分散注意力,直到家长赶来,孩子已经带着笑意说:“姐姐读的故事真好听。”这样的场景细节,只是托管班温暖的剪影之一。
“虽然既要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做志愿服务,真的很累。”在当地某教育机构工作的青年志愿者陈雪琳在工作日记中写道,“但只要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就知道这份付出有多值得。”
从“看护空窗”到“安心守护”
“以前暑假得请邻居帮忙看孩子,现在送到这儿,早上送过来,下班接回家,中间有人管、有课上,我们上班踏实多了。”双职工家长刘女士的感慨,道出了110个家庭的共同心声。
为填补双职工家庭暑期看护“空窗期”,活动从筹备阶段就锚定“专业+安全+暖心”目标:团周口市委统筹协调资源,周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组建了由专业教师、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及各领域青年志愿者构成的服务团队,构建起“专业授课保质量、志愿辅助添温度、安全巡查筑防线”的闭环体系。
据了解,服务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业教师负责课程核心教学:英语老师逐句纠正发音,书法老师手把手教握笔,形体老师精准示范站姿坐姿;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承担起“辅助角色”:帮低龄孩子穿好练功鞋,陪内向的孩子读诗词,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瞬间;安全巡查员则每半小时检查一次场地设施,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教学器材安全。
“托管班解决的不只是‘看孩子’的难题,更是帮我们卸下了上班时的‘心头牵挂’。”在家长微信群里,类似的好评不断刷屏。不少家长晒出孩子的变化:从“玩具乱扔”到主动整理课桌,从“怕生人”到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发言,从“抵触学习”到回家后认真完成托管班的“小任务”。
“不是简单的‘看孩子’,而是真真切切帮我们解决了民生难题。”在医院工作的家长李女士说,自己和丈夫都是医生,暑期值班频繁,“托管班让我们不用再为请假带娃发愁,这就是最实在的民生保障。”
除了多元化的课程赋能,托管班还特意安排开展了防溺水安全讲座、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博物馆探秘、消防支队研学等活动。
“我们想让孩子们在托管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学会独立、懂得协作、爱上探索。”团周口市委副书记郝强表示,今后将持续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成长规律,精心策划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助力孩子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庖丁”解车
下一篇:“科技未来·国际夏校”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