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庙堂高朋到市井故交:
罗安琪(右)在讲座中讲述苏东坡在惠州的朋友圈。文博 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是苏轼对自己交友之道的调侃,也恰是他在惠州生活的真实写照。7月25日,在新一期的东坡大家讲中,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慧与惠州苏东坡祠“00后”讲解员罗安琪共同还原了这位“社交达人”在岭南的朋友圈——从太守到酒婆,从僧人到农夫,他用真诚打破种种壁垒,在贬谪生涯中找到慰藉和治愈的良药。
白鹤峰“铁三角”
一个赊他酒,一个“陪聊”
在惠州,苏轼的“朋友圈”里最动人的,是与平民邻居的情谊。以酿酒、卖酒为生的林婆,是苏轼在白鹤峰的近邻。她的酒以罗浮山水为酿,口感很不错,苏轼寓惠期间,常去林婆处买酒。有时忘了带钱,林婆也愿赊酒给他,苏轼写道“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相传,他还为林婆的酒肆题写酒旗,让小铺生意兴隆,可见两人相处得很好。“还有一个流传的小故事,后来苏轼被贬海南,还托好友周彦质给林婆送来了名贵的海南沉香。”罗安琪说。
另一位邻居翟夫子,则是苏轼的“酒搭子”和“文艺搭子”。翟夫子是北宋惠州名人翟逢亨,因其有学问、德行好,被尊称为“翟夫子”。苏轼常与他在月下饮酒,甚至在诗中写“瓮间毕卓防偷酒”,借用毕卓偷喝邻居好酒的典故来调侃翟夫子。多年后,苏轼在海南梦见回到白鹤峰,与翟夫子对饮,“梦与邻翁言,悯默怜我衰”,字里行间满是对旧友的思念。清代时,翟夫子的屋宅前还立起了“翟贤牌坊”,只因世人认为“能与东坡为友,必非凡人”。
而苏轼设计新居时,将客厅命名为“德有邻堂”。可以看出,好的邻居是他安家于此的重要原因之一。
跨界朋友圈
善意不分“庙堂江湖”
苏轼的朋友圈不止于市井。“因为苏轼精通儒释道,所以他的朋友圈是非常庞大的,既有官员同僚,也有僧人道士,还有普通百姓。”罗安琪说,惠州的两任太守詹范、方子容都是他的“政务好友”。
苏轼刚到惠州时,詹范便冒着风险让他入住了合江楼官舍,后来还支持他修建东新桥、西新桥,解决百姓渡江难题;方子容上任时,苏轼特意写下《致南圭使君帖》表达欢迎。他还为循州太守周彦质题写“默化堂”匾额,如今仍是惠州的珍贵墨宝。
在佛道友人中,道士邓守安与苏轼很是投缘。两人在罗浮山相识,后常探讨“修桥筑堤之法”,东新桥的修建便有邓守安的献策,邓守安还负责了募捐筹钱;僧人卓契顺曾不远万里为苏轼送来家书,让他在岭南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温暖。
社交的真谛
“随缘自适”的人生智慧
为何苏轼能拥有如此广阔的朋友圈?陈慧认为,这和苏轼交友之道有关。“一般才气高的人比较清高,但苏轼对谁都很温厚。如果这个人片善可取,他可能都会掏心掏肺地对别人。所以很多人喜欢他,愿意帮助他,甚至鸡鸭鹅、清风明月都是他的朋友。”
陈慧说,苏轼的这种交友之心也源于他“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他的心态有点受到佛教的影响,处世交友有点像佛教所说的‘相遇即是缘’,而从儒家角度来说的话,他可能也有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
而苏轼这种“不设边界的真诚”,让他在惠州收获了跨越阶层的情谊,也让“蛮烟瘴雨”的岭南,成了他心中的“桃花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上一篇:金西高速甘洛段凉红隧道破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