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街道、乡镇的养老服务枢纽,能够为区域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养老服务。截至去年底,北京已建成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惠及188万老年人。在大兴区亦庄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服务热线精准对接需求,链接整合辖区内的养老驿站等养老服务资源,为辖区内2.08万名老年人提供了“同质同标”的养老服务。
养老照料中心“全新升级”
上周,一群幼儿园小朋友走进亦庄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这里的老人带来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小朋友们敲响非洲鼓、跳着欢快的舞步,让老人们喜笑颜开。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学堂,这样的文艺活动每周都不重样。
传统的养老机构往往大门紧闭,服务也不对外。而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却是敞开大门,这里的活动不光面向院内的托养老人,周边社区的老人也可以来这里参加活动。这正是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与普通养老院的不同之处。
“我们的前身是亦庄养老照料中心,去年经过改造升级,成为大兴区首批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亦庄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罗晶介绍,改造后的中心功能大大扩容,从过去单一的照料服务,发展到如今集老年食堂、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托养及日间照料、社区嵌入、居家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而且,改造后的中心“开门办服务”,为周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支持。
如今的亦庄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全镇19个社区,服务对象达2.08万名老年人。中心设置托养服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医养服务、综合服务5个功能区,把专业养老服务送到了社区老人家门口。在备受社区老人关注的“吃饭难”问题上,亦庄镇还设立了12个助餐点和16辆助餐车,能够把社区餐厅的老年餐及时送到社区老人手中。
一条热线串起养老需求
从一家单一的养老机构,升级为区域内的养老服务枢纽,服务范围广了,服务对象多了,这些需求如何实现精准对接?今年3月,亦庄镇把原居民服务热线67887890升级为养老服务专线,并交由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从而实现了辖区内养老需求的一站式受理。
“您好,‘亦服务’指挥调度平台,有什么能够帮到您?”上午11点,亦庄镇养老服务专线电话响起,接线员谢静一面接听,一面进行着详细记录。这条热线24小时有人接听,对接社区老人的订餐、买药、理发、紧急求助等需求。今年3月份以来,热线已累计接入有效电话2200余个,开展居家服务超1300次。相对于接听,工作人员呼出的电话量更多。谢静介绍,工作人员还会对老人进行回访,收集养老服务需求,从而让服务更加精准。
在广德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老人邵云兰通过电话预订了一份老年餐的同时,又委托工作人员代购药品。中午时分,老人来到驿站取餐时,工作人员将药品也交到了她的手中。如此一举两得,老人非常满意:“一个电话说需要什么药,就有工作人员帮着给开了,取餐时顺便取药,很方便!”
养老服务专线把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老人紧紧连在了一起。亦庄镇副镇长王然介绍,镇域内目前共6家养老驿站,均由亦庄镇养老服务中心统一运营。从需求收集、派单到完成、回访,全部通过“亦服务”指挥调度平台流转。这些养老驿站大都设在小区内,工作人员最快5到10分钟即可上门。
区域养老服务“同质同标”
在亦庄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养老服务,与养老驿站的养老服务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没有。“我们的老年餐都是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统一制作,工作人员也都是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饭菜的质量、服务的内容和标准都是一样的。”罗晶介绍。
目前,亦庄镇辖区内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同质同标”。即便是住得离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比较远的老人,也能享受到一样的普惠、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在大兴区,这种“同质同标”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步推广。
“一方面,我们鼓励探索‘政府+中心+机构’协作的统一运营模式。吸引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对暂未统一运营的养老驿站,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由区域中心统筹协调专业团队、志愿者等资源,为驿站提供人员培训等支持。”大兴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丽曼介绍,去年10月以来,全区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有效辐射带动了27家养老服务驿站协同发展,月均助餐服务约1.2万人次,累计提供上门服务3.7万次,惠及6.8万老年人。今年,大兴区又有3家新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初步通过验收。
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陈卉灵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覆盖北京三分之一的街道、乡镇。今年全市还将新建5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织密养老服务网。
“为了让老年人的诉求更快更好地得到满足,我们也鼓励区域服务中心承接驿站,通过签约和连锁运营两种方式,利用驿站更为分散的网点,为老年人更好地提供同质同标的服务。”陈卉灵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