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企业亮出建筑玻璃“隔热防晒衣”
降10℃!降温施“膜”法,酷热拒窗外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盛夏金陵,绿潮涌动。7月25日—26日,由南京节能协会主办的“2025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暨新产品新技术展”在宁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及行业领军企业的百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以“创新驱动·绿色共赢”为主题,共探节能降碳新路径。
穿上“隔热防晒衣”,建筑降温又节能
走进新产品新技术展区,未来感与创新气息扑面而来。智慧节水装置模拟水流优化,物联网感知装置解决漏电问题……数十项前沿节能“黑科技”集中亮相,生动展现了企业在工业、建筑、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绿色创新实力。
南京本土企业带来的“绿宝贝26℃纳米陶瓷低碳隔热外贴膜”展台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正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张膜高透光、高隔热的“双高”优势。夏天有了它,建筑就像穿上一层高效的“隔热防晒衣”,将酷热拒之窗外,把清凉和节能留在室内。
记者走进体验区。一个模拟真实环境的玻璃箱被一分为二,暴露在强烈的红外灯照射下。记者将手分别贴近两侧玻璃,未贴膜的一侧,指尖瞬间感受到灼人的热浪,强光刺眼,仅仅十几秒钟,手臂皮肤就明显感觉到升温;贴膜的一侧感受却截然不同,玻璃表面触感是温和甚至略带凉意的。
“您感受到的温差非常直观。”南京圣博威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许俊杰介绍,建筑玻璃外面贴上这层膜,夏季室内可降温6℃—10℃,节能率可达36.1%,冬季节能10%以上。以1万平方米建筑玻璃贴膜面积、一年开9个月空调为例,每年可节电180万千瓦时,减碳1794.5吨,效果是未贴膜的2.28倍,节能效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节能潜力收窄,管理节能仍处于“蓝海”
实现“双碳”目标,节能是必然选择。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未来,节能降碳工作如何更好开展?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辛升提出了一系列节能新思维,“当前,能源发展模式正从过去单一能源独立发展,向各能源品种配合优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要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积极运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等智慧节能新模式,同时要加快永磁调速、隔热新材料、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电能质量提升等新技术的使用。”
他还强调,目前技术节能潜力收窄,但管理节能仍处于“蓝海”,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建立管理人才+计量设备+分析工具+管理制度新模式,即培养一批能源管理师、打造一系列能源计量器具、进行专业能源数据分析,最终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
绿色融入城市肌理,南京低碳实践成果获肯定
从南部新城、生态科技岛探索建设“零碳未来城”,到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循环新业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再到高淳探索农业减排增汇、成功完成全省首张碳票交易……在南京,绿色低碳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肌理。
此次论坛,与会人员对南京低碳实践阶段性成果纷纷表示肯定。
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南京近年来以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了“1+N”“双碳”政策体系,建成南化碳捕集利用、南钢智慧能源管理等标杆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覆盖200余家企业。江宁开发区能碳虚拟电厂示范项目和南京北站绿色低碳技术融合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
“这些成果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与汗水,也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该负责人强调,南京将重点强化科技赋能、深化产业协同、突出城市更新特色、完善碳市场机制,全力建设“低碳先锋城市”。
论坛现场,与会人员共同提出行动倡议:企业应加大投入打造“零碳工厂”,协会需深化政企桥梁作用,各方须共建“政产学研金”融合生态。南京节能协会将成立“节能低碳专家委员会”,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等机构组建长三角节能技术推广联盟,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