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王统)在人工智能逐渐融入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如何以科技赋能法律监督、锻造新时代检察人才方阵?近日,河南省荥阳市检察院进行了生动实践——围绕“AI赋能青年有为”主题,创新举办AI写作竞赛暨青年干警交流座谈会,搭建起数字技术与检察实务相融合的练兵场,为青年干警成长成才注入数智动能。
“滴——”随着计时器启动,30余名青年干警的指尖在键盘上飞速舞动,这场别开生面的AI辅助写作竞赛正式拉开帷幕。不同于传统闭卷考试,参赛干警可借助智能工具,在60分钟内完成“数智时代的检察担当”等主题创作。
比赛现场,屏幕上的智能辅助界面与稿纸上的思维提纲交相辉映,有的干警运用AI进行案例数据检索,构建法律论证框架;有的通过智能工具进行语义分析,校准专业术语表达。当智能工具快速生成知识图谱时,干警们正同步进行法律逻辑校验——这场人机协作的实战演练,在此起彼伏的键盘声中演绎着科技与专业的深度对话。仅30分钟,首份答卷便提交系统。最终,写作导师从专业性、创新性、逻辑性三个维度进行评审,6篇兼具技术含量与检察特色的佳作脱颖而出。
“刚才展示的初稿,AI生成耗时仅8分钟,我对其中3处法律适用条款进行了人工校验。”在随后召开的交流座谈会上,干警元梦的分享引发热烈讨论。青年干警们围绕“AI是助手还是替代者”“如何把握智能辅助与专业判断的平衡”等议题展开思辨。
“AI能在0.3秒内完成裁判文书的类案检索,但无法替代检察官对个案正义的价值判断。”该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彭辉是青年干警的写作导师,他的点评发言直击核心,他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AI在线索发现、数据比对中的辅助作用,着重强调“法律监督的最后防线,必须由具备专业素养和司法良知的检察官来坚守”。这种理性认知在现场形成共识——当AI生成的初稿摆在面前,干警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实质性审查”“法律逻辑重构”“价值判断校准”等关键词,彰显着新时代检察干警的科技自觉。
该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马海彬在最后总结时提出:必须把握好效率提升与质量坚守的关系,善用AI的“海量数据池”,但不能简单地做技术的“搬运工”;把握好工具创新与专业精进的关系,在人机协作中锤炼“AI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好时代机遇与检察使命的关系,在数智检察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此次竞赛的成功举办,正是荥阳市检察院实施“数字检察人才培育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坚持把数字检察能力培养纳入青年干警“2+3”培养机制(2即配备业务和写作两名导师,3即每月一本书、每季一交流、每年一考核),并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数字检察沙龙、我为数字检察献一策等活动,努力培养更多讲政治、精业务、懂数字的高素质复合型检察人才。
“我们将在去年获得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推广‘双优胜’提名检察院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智在必荥’检察品牌,并计划今年在数智赋能‘三个管理’、智慧信访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的‘荥阳方案’。”该院主要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推动青年干警在技术应用、模型训练、场景开发中挑大梁、当主角,努力让数字检察能力成为每一名检察干警的标配。
当暮色降临,座谈会现场仍涌动着创新的热潮。这场跨越技术与人文的对话,不仅是一次AI写作的实战检验,更是一次新时代检察人才观的生动诠释——在数智赋能的征程上,荥阳市检察院的青年干警们正以“眼中有光、手中有术、心中有戒”的姿态,书写着科技与法治深度融合的青春答卷。
下一篇:如何将保险置入家族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