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星报)
1938年秋,位于六安市霍山县落儿岭镇的鹿吐石铺,枪炮声划破山谷的宁静。这场持续两昼夜的激战,以歼敌近1400人的战绩,写下安徽抗战史上壮烈的篇章。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当年在战斗中牺牲的抗日将士永远留在了霍山县的群山间。87年岁月流转,一座镌刻着侵略者覆灭印记的丰碑矗立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座刻着每一名阵亡将士姓名的墓碑诉说着他们不朽的功勋。
如今,鹿吐石铺不仅是永载史册的抗战遗址,更化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热土,让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山河,在和平年代绽放出富民兴邦的新光芒。
歼敌近1400人 写下安徽抗日壮烈篇章
1938年,日军侵占霍山县城后,妄图打通霍(山)英(山)孔道,进而西侵武汉。鹿吐石铺距霍山县城约15公里,此地中间低洼,两侧悬崖峭壁,四面环山,是天然的军事要地,也成为这场战斗的关键战场。
1938年9月26日,日军分兵进犯,安徽省保安四团与日军遭遇并展开激烈阻击。保安四团某排在强攻龙头岩时,全排将士壮烈牺牲,但他们的英勇无畏激励着全体官兵。此后,各路守军同仇敌忾,国民革命军一七一师副师长覃寿乔应保安四团团长陈景藩电请,派一〇二二团驰援,兵分三路前进。安徽省保安八团及游击队也积极参战,击溃日军一部。
战斗持续至9月27日,日军虽从六安调兵增援,但鹿吐石铺一带守军兵力已然增强。在这场激战中,日军西、北、东的三路逃窜计划均被成功阻击。最终,日军在鹿吐石铺河滩等地遗尸1370余具,特务营长舒正太以下数十人被俘,还缴获重机枪30挺、掷弹筒52枚,守军也付出了伤亡400多人的代价。
鹿吐石铺大捷后,日军龟缩于霍山城内,直至1938年10月13日全部撤离。这场大捷粉碎了日军西侵武汉的阴谋,彰显了霍山军民英勇抗战的伟大精神,成为安徽境内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永载抗战史册 。
烽火记忆存碑刻 山河无恙忆英魂
出生于1934年的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村村民胡时德是当年鹿吐石铺大捷的经历者。
“我当时才4岁,只记得听到枪炮声时,家人说日军来了,就把我背到山上躲避。怕我哭闹,家人便捂住我的嘴,然后在山上待了三天三夜。”胡时德回忆道。
胡时德告诉记者,当自己和家人下山回家时,便听闻抗日将士们已经击退了日军,取得了胜利。“因为我当时年纪太小,很多细节也是后来听大人们讲述的,但我心里一直对那些英勇的抗日将士们充满感激。”胡时德说道。
古桥畈村和附近的六万情峡景区,现已成为省内外的一处热门旅游地,每日进出景区的自驾游车辆络绎不绝。在景区游客中心的对面,矗立着高19.38米、入口台阶138级的鹿吐石铺大捷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雄伟挺立,彰显着中华儿女抗击日寇侵略、捍卫祖国尊严的不屈精神。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年的战斗结束后,400余名牺牲的抗日将士的遗体被埋葬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的深山之中,并竖有墓碑,碑上刻有每一位阵亡将士的姓名。经多方寻找,2008年,当地居民按原墓碑的样式仿制了一块新碑竖在抗日阵亡将士的墓前,将原碑运回了鹿吐石铺。
如今,这座墓碑就竖立在霍山县落儿岭镇白云庵村村内的余家湾广场,该村也是鹿吐石铺大捷的战斗地点之一。墓碑后方是长达数十米的“鹿吐石铺大捷”浮雕墙。经过80余年的岁月洗礼,这座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有不少目前已难以辨认,但“抗日阵亡将士”六个字还依旧清晰。
红色基地育情怀 “红绿融合”促增收
2018年10月,位于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村的鹿吐石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并在2019年获评霍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生动展示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光辉历史。”古桥畈村党支部书记陈宏胜向记者说道,“基地常年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时刻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鹿吐石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特色红色资源,连点成线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将鹿吐石铺大捷遗址群、古桥畈村史馆、古桥畈红色文化展厅等重要点位串联起来,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并且依托六万情峡景区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表演,彰显英雄事迹,弘扬爱国精神。
“通过这些举措,鹿吐石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以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陈宏胜说道。
目前,鹿吐石铺周边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已形成“红绿融合”的旅游发展格局。其中,六万情峡景区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酷炫的游乐项目吸引了八方游客,霍山大峡谷漂流景区凭借惊险刺激的水上体验成为夏季热门景点,接待游客量持续攀升。
记者从霍山县落儿岭镇了解到,2024年,该镇游客接待量已突破100万人次,营收超1亿元。随着旅游经济蓬勃发展,落儿岭镇涌现农家乐、民宿、漂流用品店等200余家旅游服务市场主体,带动近50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万元,实现居民“高质量”就业、“家门口”致富。
记者 唐朝 章沁橼 李世宏 文/图(部分图片由霍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