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瀚 四川在线记者 李向雨 摄影报道
7月23日,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内机器隆隆,10名大学生志愿者围在今年76岁的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胡光俊身边,认真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
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胡光俊讲解下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
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胡光俊讲解下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
胡光俊时而点拨技法,时而讲解蜀锦历史,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在青春与传统的碰撞中焕发新生。青春的活力注入沉淀千年的技艺,让原本停留在书本和展柜里的“非遗”,在车间里真正“活”了起来。
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帮助工作人员取下丝盘。
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胡光俊讲解下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
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胡光俊讲解下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
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近日,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古脉新传·文化焕新”志愿服务队10名“05后”大一新生自发组队,来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非遗工坊、广都博物馆“拓印课堂”等地,开启了他们的“三下乡”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牛嘉帅第一次触摸到比发丝更细软的蜀锦丝线。他亲眼所见,织工对每一根丝线“一丝不苟”的精准把控、织机上千丝万缕“丝丝入扣”的穿插交织、华美图案在素锦“锦上添花”的叠加呈现。“那一刻,传统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牛嘉帅说,“这些成语就‘活’在每一根丝线的穿梭里,活在手艺人严谨的态度中。成语在眼前‘蹦迪’!”
2025年7月23日,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蜀锦工坊新车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了解蜀锦传统织造技艺。“最震撼的是亲手‘复活’历史!”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林熙玥在广都博物馆的拓印课堂上激动不已。她轻轻按压棕刷,宣纸之上,汉代车马出行图的纹路逐渐清晰,清墨色的骏马仿佛正从砖石中“跃”出。“课本上冰冷的‘画像砖’三个字,突然有了呼吸和温度。”她将拓片举向阳光,两千年前的辙痕光影斑驳。她特意多拓出一份,要把这份“可触摸、可感知的活历史”带回校园与朋友分享。
2025年7月23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广都博物馆“拓印课堂“,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学习拓印。2025年7月23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广都博物馆“拓印课堂“,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学习拓印。
2025年7月23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广都博物馆“拓印课堂“,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学习拓印。
2025年7月23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广都博物馆“拓印课堂“,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学习拓印。
2025年7月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陪伴孩子们折叠纸飞机。
2025年7月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陪伴孩子们放飞纸飞机。
2025年7月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白塔社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陪伴孩子们一起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