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4日讯 今天下午,在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见证下,海骊墨熵科技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海骊墨熵在上合示范区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落成揭牌。
该项目的落地,是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样板,标志着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在青岛转化上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构建产学研用融合体系
青岛海骊墨熵科技有限公司是少海汇生态圈成员企业,也是海骊新材料核心业务板块。作为依托复旦大学材料科学新技术的校友企业,海骊墨熵与复旦大学共建碳陶瓷电热材料校企联合实验室,并于今年4月与少海汇达成合资意向后,整体搬迁至上合示范区。
作为二维高温发热涂层材料,碳陶瓷涂层厚度仅10微米,发热温度可达400℃,具有超薄超轻、可刚可柔、功率密度可调、宽电压发热、寿命长等优势,在低空经济、交通出行、3C电子、泛家居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正在推进石油管道加热膜、空调压缩机伴热带、电暖器加热体、浴室镜柜防雾膜、智能马桶座圈加热膜、电热地毯等多种产品,已经有不少意向订单。”复旦大学教授、海骊墨熵创始股东郭浩介绍。
落地青岛后,海骊墨熵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目前,公司在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建设的海骊新材料智能生产基地,已经紧张投入生产。该基地总建筑面积超 7600平方米,自主研发设计了全自动浆料生产设备、高精度柔性印刷系统等,碳陶瓷膜材年产量可达15万平方米。该基地的落成,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落地+生态场景”的产学研用融合体系,为后续技术持续迭代和产品快速转化奠定了基础。
海骊墨熵与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将依托复旦大学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围绕碳陶瓷材料、二维电热技术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同时,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将向海骊墨熵持续输送高级研发人才及优秀研究生等,并在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科研资金配套支持、校友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协助企业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以“复旦研发,青岛转化”的方式,持续聚焦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研究、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应用。海骊墨熵落地青岛,是研究院持续服务青岛市“10+1”产业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新成果。
为青岛产业发展深度赋能
今年6月,中国医院创新转化瑯琊汇暨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连续第三年在西海岸新区举行,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就是主办方之一。会上,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心血管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大学医学院签署共建“心血管技术创新合作中心”合作备忘录。该研究中心将深度整合复旦大学本部及多家顶尖附属医院的卓越科研与临床资源,融汇国内外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共同推动心血管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自主研发和产业化。
“地方所需,复旦所能。企业是检验科技成果价值的最好场所,我们将努力把复旦成果转化到青岛,架接起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张珣表示,青岛研究院将更加注重以“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为核心,承担与青岛产业相结合的桥梁作用,服务西海岸新区及青岛高质量发展。
根据工作规划,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将深入青岛各行各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真实需求和痛点难点,发掘企业进口材料替代需求、技改降本增效需求以及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需求,为研究院后续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方向。依托复旦大学科研资源,研究院将对接复旦大学3000余位理工医科教授与1000余位文社经管教授的专业对口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精准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生产、市场开拓中的卡点堵点问题。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研究院将充分掌握和理解青岛市“10+1”产业支持政策的具体指向,从复旦大学已有的科技成果库和待转化项目库中发掘合适科研成果介绍到青岛。同时,依托青岛已建和正在建设的各个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联合市场投资机构,积极争取、引导复旦大学科技成果在青岛转化,孵化科技创业企业。
据介绍,今年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将完成对青岛市各行各业的深入调研,建立企业需求数据库;对接复旦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开展首批科研攻关项目;举办首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推动首批科技成果在青岛市转化。通过深入调研与需求对接、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等系列举措,研究院将为青岛产业发展深度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责任编辑:吕靖雯
(作者: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