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自然资源部
再过十几天,全球的目光将聚焦四川成都。8月7日,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世界运动会将在四川天府新区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梦想与激情将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碰撞。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天府新区考察,强调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7年后,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正以规划为“魂”、以生态为基、以人民幸福为尺,全面贯彻落实《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让城市在公园里生长,努力绘就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态空间润泽美丽、生活空间惬意舒适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顺应自然,实现空间重构
“这哪像是产业园区,更像一个大公园。”在天府国际生物城从事生物医疗行业的李建任介绍,他办公地点所在的园区周围绿植繁茂、湖水清澈,设计之初就兼顾了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从家到公司步行10分钟,周边还有菜市场和图书馆,工作和生活都很方便。”
此言非虚。在天府新区核心区,不仅有高耸的楼群、宽阔的广场,还有水鸟聚集、鱼翔浅底的兴隆湖。兴隆湖原本是鹿溪河流域一处滞洪洼地,2013年,天府新区利用低洼地形特点,保持原有地势地貌,壅水成湖。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刘建龙摄公园与工厂,如何相向而行?成都以全新的规划理念作答。
作为新时期新阶段下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创新模式,成都摒弃了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优先、全域统筹”的规划理念,紧抓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的契机,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构建形成具有成都公园城市特色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公园城市总体空间格局优化,做到“公园—街道—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构建“山、水、城”互融立体景观格局,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的空间重构。
“以水定城,城市功能沿河、沿绿布局,河流、湖泊、绿地打造成为与居民生活相融合的空间和带动产业发展的生态线。”成都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规划理念的创新带动成都在发展逻辑、空间布局、营造方式等方面全面变革,实现从“产—城—人”向“人—城—产”,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全域建设成为一座大公园”,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的全面转变。
如今,环兴隆湖区域构建起“实验室+大装置+国家队+高校圈”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建成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布局“中科系”“中核系”等科研院所27家。同时,近3公里的水上赛道、8.8公里的专业跑道等,有效满足了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因地制宜,推动城园相融
今年,有摄影爱好者在龙泉山上抓拍到的一只栗背短翅鸫照片,受到成都鸟类爱好者群体广泛关注。这种体长12厘米~13厘米的珍稀鸟类,此前在成都并不多见。
栗背短翅鸫现身的区域,是龙泉山脉成都段保存较为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本。这里分布着数百种野生动植物,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有60余棵,以及楠木、香果树、豹猫、红嘴相思鸟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优质的生态本底,让龙泉山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一轴多廊、两翼八片、十二单元”的总体格局,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为可进入、可参与的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探索构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新实践。
《规划》正是在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下,围绕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等形成的彰显公园城市特色的37项市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之一,旨在通过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资源要素配置,形成科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与完善精细的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要求。
近年来,当地通过全面落实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助力成都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引导2.47万山区居民通过转入产业新区、转入场镇、就近进入特色村落等方式,腾挪生态建设空间3.61万亩,累计“增绿增景”3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提升了5.5个百分点。同时,当地探索形成以社会募捐方式拓宽生态保护资金的渠道,累计募集公益资金7200余万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累计发布重大生态文旅项目13个,总投资560亿元,建成丹景台、云顶牧场等景观,举办山地越野赛,年吸引游客约4000万人次。
有序更新,提升土地价值
清晨在公园晨跑、傍晚去湖边欣赏日落、闲暇时到图书馆阅读……作为集时尚、潮流、艺术、自然、生活美学为一体的全新艺术文化地标,天府艺术公园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人人诟病的城中村。在建设之初,天府艺术公园根据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突出“生态先行、公服先行”,努力提升产业空间价值。目前,该公园以“艺术新经济”为主导,打造了“策展—创作—消费”全链条业态,形成文化地标集群,年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
除了天府艺术公园,东郊记忆产业园通过推动工业遗存保护与成片开发、文化旅游与消费服务联动发展,成为当地工业遗址文化产业聚集区,为西南地区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样本,2024年吸引超1700万人次到访。
当龙泉山的鸟鸣穿透晨曦,与园区里的仪器设备嗡鸣交响;当天府艺术公园升腾的艺术生活“烟火气”,映照着兴隆湖畔创业者矫健的身影……成都正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将生态产品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普惠民生、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徐徐铺展一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蜀锦新卷。
文字
文字编辑
新媒体编辑
|
赵蕾
高悦
赵志坤
下一篇:我不是墨脱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