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一种风俗,不管是祖传的玉佩,还是花重金购得的玉佩或者玉器,通称为玉,只要玉断了,或者破裂、缺口等,老人就说,这玉不要戴了。
玉可以放在家里收藏起来,用来做纪念,但是,就是不能佩戴,也不能戴在身上,要将玉和身体分离。
那么,为什么民间有这种说法呢?
玉作为装饰品,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比如,在我国考古发现,在距今约9000年的小南山遗址,就出土了出土了60余件玉器,包括块、环、珠等,是目前我国境内出土年代最早的玉器。
在其他考古挖掘中,我国古代很多的文化遗址,如年代较远的有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等,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器。
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古老的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比如,《礼记·玉藻》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佩玉不仅仅是一种随身的装饰品,佩玉还是身份的体现,也是代表着一种品德,是修身立命的象征。佩玉已经一种器物升华为精神载体。
因此,在民俗的演变过程中,古人形成了很多民俗方面的说法,以下介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
一是玉有“灵性”之说
我国古人很早时就认为,玉是天地精气凝结而成,具有一的“灵性”。玉佩戴久了后,就会与人产生相同的信息,建立特殊的关系,甚至还会自动“认主”。
民间有俗语说“穿金显富贵,戴玉保人安”,于是,也就衍生出“玉碎挡灾”之说。
这种说法,主要来自在民间在各地流传的传说故事,且多数地方,甚至多个家族的先人,都口口相传一些关于玉可挡灾,或者玉可以警示灾祸,从而挡灾的故事。其故事中的情节大同小异。
民间俗信认为,玉佩突然断裂或者破碎,是替主人承受了灾厄。
比如,某家族的祖先,出门坐船时,玉佩突然破裂,他便警觉地取消了出门,而是呆在家里,结果他要乘坐的那条船,因遭遇大风而船翻人亡。
另一个家族的祖先住在山里的山谷里,正值下雨,晚上睡觉时,他所佩戴的玉掉在地上摔碎,他认为有大事发生,当即冒雨将家人转移到山坡上的牛栏里,结果半夜时泥石流爆发,他家的住宅被冲走,全家人安然无恙。
不管是古代话本、小说等,还是现代的小说、传奇故事以及影视作品,很多作品中都有玉断或玉破碎的情节,以此为伏笔,预示后文将有大事发生。这也成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吸引人的常用手法。
由此可见,民间的“玉挡灾”之说,从古代开始就深入人心,民众非常熟悉这种民俗说法,放入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民众也就能看懂,且与民众的民俗心理契合。
民间认为,玉破碎或断裂,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如果将这样的玉继续戴在身上,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能再佩戴了。
民间还有玉与人的“缘分”之说。一个人佩戴的玉,意味着玉与人结缘,如果玉破碎或断裂了,说明此玉与人的“缘分”已尽,放起来留作纪念可以,但不能戴在身上。
二是玉的风水禁忌之说
在我古代的的风水习俗中,风水习俗通常指住宅和坟墓的风水环境。实际上,这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重要方面。
我国古代风水理念中,风水不仅指住宅和坟墓的环境,也指个体的人。一个人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同样存在风水。
比如,我们常听说“一个人的嘴,就是这个人的风水”、“一个人的风水好坏,主要看这个人的德行”。
因此,在风水习俗中“藏风聚气”这个词,往往也被应用到人的身上。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所谓“藏风”,就是指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能信口雌黄,否则就是“漏风”。
所谓“聚气”,民间认为玉佩能起到“聚气”的作用,能够聚气的玉,必须是“圆满”之玉,也就是完美无缺的玉佩,否则不仅不能“聚气”,反而会“漏气”。
民间认为,人活着靠的是“气运”,如果“气运”给漏掉了,人生也就会走下坡路了。
这也就是民间认为,如果玉破碎或断裂,就不能再戴的又一种说法。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以上两种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玉佩也就是一种物品,既没有“灵性”,也没有“风水”。
民间之所以这样说,主要还是受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民间的禁忌习俗,而民间禁忌一般是不讲道理的,也无法讲道理。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一民俗时,更多的要从民间文化现象来理解,从被古人赋予的更深层文化隐喻来理解,不能过分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