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付的车费与生命的代价:谁之过?
创始人
2025-07-23 19:17:16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

一次打车时误付的1010元,一场冷漠的拒绝,一次未能实现的求助,最终令河南鹤壁18岁少年小郭,以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们必须承认,悲剧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但这起偶然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法律救济的缝隙、社会共情的缺失,以及年轻人心理韧性教育的紧迫性。

从法律层面看,司机多收的910元属于不当得利。《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明确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返还。小郭家属的诉讼请求完全合法合理。然而,司机在明知多收款的情况下选择沉默,甚至拒不出庭,这种冷漠已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人性底线的挑战。

当地警方在此事中的动作也有必要商榷,按照程序,尽管警方只提供车牌信息是属于程序合规,但面对一个初到陌生城市的18岁年轻人,如果能多做一步,例如协助联系运管部门或平台,或者找到司机促成两人沟通和解,这样的话,结局会不会就不同?制度救助的温度,其实就体现在这些“多做一步”中。

当然,舆论场中也不乏有指责少年心里承受能力太差的,为了仅仅900多想不开。可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钱在他心里的分量。且在后续的媒体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少年父亲患病在家,家里仅靠母亲打零工维生。一个拮据家庭里出来的内向小孩,初入社会便遭遇人性的“恶意”,求助无果,最后在绝望中走了极端。

在心理学上,青少年本来就会因为前额叶皮层未发育完全,冲动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经济压力、社交孤立等外部因素,出现极端行为的可能会大大提高。同样在2016年,山东农村出身的98年女孩徐玉玉,因大学学费被骗,在去报警的路上伤心欲绝,心脏骤停而亡。此类事件中固然有受害者“脆弱”的因素,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孩子会成为这样?家庭、学校等是否教会过他们如何面对挫折?

时间无法倒流,但我们可以从此刻开始未雨绸缪,对那些沉默的求救信号更加敏感,对跌入黑暗中的年轻人伸手,用人性的柔软去调和法律的刚性。因为每个人的一点点善意,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坠向深渊前的“刹车片”。

 | 

大象新闻评论员 

 董芳芳

制 | 李金锋 

主编 | 彭丹

编辑 | 魏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五个开放”托举“全省第一” 转自:贵州日报 日前,贵安综合保税区(马场产业新城、深贵产业园区)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发布。开放...
开展系列培训 推进“人...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提升职工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为企业高...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完成工... 证券代码:603610 证券简称:麒盛科技 公告编号:2025-039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完成...
扮靓“小家” 美化“大家” 转自:贵州日报马场镇松林村的一处墙绘作品。 马场镇党建办/供图 盛夏时节,贵安新区马场镇以卫...
“一站式”治理 “全链条”解忧 (来源:光明日报)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