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学生们在欢快练习舞蹈。新华社发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综治中心干部指导调解员开展工作。资料图片小朋友在广西梧州龙圩区龙圩镇写生。新华社发
广西南宁青秀区新竹社区召开“竹声倾谈”民情恳谈会。新华社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20名务工人员被企业拖欠29万元劳务费,多次追讨无果,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介入仅8个小时便促成款项结清;美容店会员卡充值引发纠纷,法官借助“云端调解”释法析理,迅速促成双方和解……
这些真实可感的案例,是广西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如今,“遇矛盾找综治中心”已成为很多广西群众的共识,这背后,正是八桂大地在平安建设征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坚实足迹。
群众诉求“一站办理” 把问题解决在家门口
6月30日下午,广西昭平县综治中心信访接待大厅,几位外地口音的群众焦急反映着遇到的问题。原来,这些来自云南广南的务工人员与广西昭平县绿林林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对昭平镇塘山村465亩荒地进行绿化。今年2月工程完结后,绿林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29万元尾款,众人只能来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综治中心进行登记后,昭平县委政法委立即组织信访局、司法局、属地政府等组成调解小组,召集双方到综治中心进行耐心调解,同时,昭平县法院派出法官团队进行指导。
当晚,在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下,纠纷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绿林公司承诺近期支付29万元欠款。“我们多次催要都没办成的事,没想到综治中心当天就帮忙解决了!”工人们感慨万分。
基层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综治中心正是着眼群众身边的问题,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重要工作平台。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是近年来广西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广西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张晔在调研中发现,广西各级综治中心选址大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交通便利、辐射能力强。如南宁市青秀区综治中心与南宁市委直线距离不到200米;北海市综治中心与医院、学校形成民生服务集群,方便群众办事。“一方面,群众诉求有了‘落脚点’,另一方面,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的‘家门口’。”张晔说。
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广西积极整合资源和力量,创新“接待大厅+类案调解室”等功能分区模式,科学设置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等区域,打造集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业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按照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建设标准,全区14个设区的市和111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综治中心,在易地扶贫搬迁人口800人以上的145个安置区,还单独设立了综治中心,真正实现群众诉求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
矛盾纠纷“一地化解” 法治思维贯穿调解全程
“你们对会员卡消费存在不同看法,我给你们讲一些类似的案例,帮助你们了解这个问题从法律层面该如何解决。”在桂林市永福县综治中心“云端调解室”里,法官谢永宁耐心地对一起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说道。
原来,毛先生的女儿在当地一家美容店办理会员卡并充值1万元,毛先生认为这是女儿因社会经验不足产生的不理智消费,要求美容店全额退款,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在谢永宁的主持下,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态度渐渐缓和,最终就返还金额达成一致并当场履行。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是广西各级综治中心处理矛盾纠纷的鲜明特征。
在贵港市贵城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室,一场房屋买卖纠纷调解再次展现了法治的力量。购房业主苏安甜、覃子航等人反映,开发商承诺退还房屋差价却未履行约定,多次催讨均被对方以资金紧张为由拖延。贵城街道综治中心组织法官、住建局工作人员、调解员“会诊”,经过5个小时的协商,开发商同意在半年内退还差额款项。
从前端预防的普法宣传、依法排查,到中端调解的依法析理、案例指引、多方联动,直至末端化解的依法履约、回访固效,不仅确保了调解过程于法有据、结果公平合理,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群众“遇矛盾找综治中心”的行动自觉。
南宁市武鸣区依托“平安武鸣”指挥调度系统,统筹233个调委会、5个行业性调解组织、15个商会调解组织、15个警民联调力量,调动1500余名调解员、2250名“法律明白人”参与普法宣传、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和平安建设。2024年以来,武鸣区化解矛盾纠纷1419起,调解成功率达99%,实现了在线矛盾纠纷闭环管理、精准调解。
来宾市忻城县建立“村(社区)排查上报—乡镇分析研判—县区统筹协调”联动体系,形成“事件受理—任务分派—监督处置—定期会商—结果反馈—办结记录—回访评价—考核考评”处置模式。2024年以来,忻城县两级综治中心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80起,调处成功1231起,调解成功率96.2%。
风险隐患“一键防控” 科技赋能织密安全网
6月12日,桂林市民蒋女士接到一个自称公安局的电话,对方告知她个人身份信息泄露,被人利用洗钱。蒋女士吓得不轻,打算按对方指示操作银行账户。
就在这时,桂林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与移动公司合作打造的诈骗电话自动筛查预警系统迅速启动,并连接到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后,立即对蒋女士进行人工提醒:“您刚才接到的是诈骗电话,请保护好资金安全,并到最近的派出所报案。”这通及时的电话,让蒋女士保住了自己的血汗钱。
作为诈骗电话技术反制系统的“升级版”,该预警系统引入权威报案数据,能针对“冒充领导”“冒充公检法查案”等高发诈骗警情设置预警,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响应。仅半年时间,就为市民成功止付、挽回经济损失1883万元,从“见招拆招”向“制敌先机”转变。
地处贵州、广西交界的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社会治安情况复杂,仅靠人防难以实现有效监管。隆林将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纳入综治中心平台,汇集社情、警情、案情等数据,以数据支撑风险精准预警。
北海市依托综治中心“珠事善解”微信小程序,为群众提供24小时纠纷申报渠道,推动矛盾纠纷从“被动排查发现”向“主动申报调解”转变,助力纠纷解决从“线下跑”向“云端办”转变,实现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纠纷“掌上办”“家中办”“马上办”。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给基层治理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织就了一张更灵敏、更严密的安全网,让风险隐患早发现、快处置,也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解纷更高效。依靠科技支撑、数据驱动,广西正在打造一条精准防控、源头化解的智慧治理新路子。
平安建设“一体指挥”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综治中心的作用正逐渐凸显。广西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推进,不仅为平安广西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夏日的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稻禾青翠、游人如织,义务巡防队员穿梭巡逻,一派宁静祥和。殊不知,这个集工业、农业、旅游于一体的重镇,也曾面临基层治理任务繁重、矛盾纠纷复杂多元的难题。
四塘镇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信访、矛盾纠纷调解等9项职能,打造“五室一体”综合平台,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对突出、顽固、疑难问题进行“集中会诊、精准开方”。
“这里不仅是全镇的综治中心,更是预警中心。”四塘镇党委书记谢小亮介绍。
前不久,四塘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监控时,发现刘村村口有大量人员异常聚集。仔细查看后,发现村民张某和李某正在激烈争执,情绪激动。工作人员迅速“吹哨”,联动该村网格员、驻村辅警、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调解小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稳定住双方情绪,成功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
广西各级综治中心聚焦各地易发多发的矛盾纠纷领域,建立“三驻”工作机制:政法单位、信访、调解组织常态入驻,平安建设关联度高的部门单位动态轮驻,相关诉求涉及单位和社会力量随叫随驻。通过集中式办公、一体化调度、专班化管理,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2024年以来,全区各级综治中心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9.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同时,综治中心还积极拓展民生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便民服务。
“我们将持续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让这一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为广西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保驾护航。”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书写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精彩答卷。
(本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通讯员 尚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