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如何告别“强核心、弱腹地”?报告建议推动一体化应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创始人
2025-07-23 15:16:38
0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5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11个年头,三地高质量一体化也要从谋篇布局阶段逐步转向精耕细作阶段。

7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下称“报告”)。报告基于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内涵、新要求及重要着力点的分析,结合京津冀发展实际,对比分析了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对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城镇体系、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

报告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主引擎、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承载地的高质量一体化格局,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的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但整体来看各城市间高质量一体化水平差异仍然显著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强核心、弱腹地”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制约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走向高质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主要通过推动制度型开放、战略空间重构、公共品精准供给,市场主要通过推动数据、技术等要素配置优化,助力产业链式重构和集群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生态系统优化。

“强核心、弱腹地”尚未根本缓解

报告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作了对比研究,发现2014年—2023年,东部三大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数均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差距虽然不断缩小,但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而言,城市间的差异仍然较大。

报告显示,2014年—2023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数变异系数呈现波动式递减状态,由1.18422下降至0.89279,年均降幅最大,达3.09%,但绝对值仍远高于围绕0.13000上下波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由0.39425下降至0.35264的珠三角城市群。这意味着,相较于已形成多中心城市网络和有机分工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依托改革开放前沿优势发展的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强核心、弱腹地”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梯度落差,一体化仍处于行政干预主导的初期。

具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多核共行、全域融通”特质突出。2014年—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中有12个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指数增幅超过60%,11个增幅在40%—60%之间,整体呈现高一体化发展趋势,说明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引领长三角,进而带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已逐步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珠三角城市群“双核引领、梯次发展”态势鲜明。2014年—2023年深圳和广州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高质量一体化指数始终居于前列,深圳增长28.6%,广州增长46.3%,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为珠海、东莞,第三梯队为惠州、中山、佛山、肇庆、江门,原因是距离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普遍较远,接受经济辐射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

京津冀城市群则仍呈现“双核独大、河北洼地”的格局,2014年—2023年北京与天津高质量一体化指数均值分别为0.59853和0.34479,远高于均值在0.07887—0.11523的河北各个城市。这说明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凭借种种国家级制度创新优势,构建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而河北虽然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但仍面临产业梯度位置较低、工业集约化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

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过去几年,一些数字说明了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成效:2014年—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5万人降至1094.8万人,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达2.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展望未来,叶堂林认为,要改变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间发展的断层问题,须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建立“标准化”政策互认体系,在已实现制成互认、社保事项“同事同标”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速三地知识产权、行业标准、检验检测结果、人才互通与政务数据共享互认;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借鉴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深化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引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

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冬丽近期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同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她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协同非常深入,不仅设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还下设了15个小组,实施每年各地轮值的制度。具体落实上,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合作政策级别下沉,各县市区承担了三地合作的主体作用,人、财、物密集流动,非常活跃。另外,长三角持续深化部省市合作,多项政策由国家部委和三省一市政府联合印发。如2020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等,发挥政策协同的最大影响力。

她建议,加大国家层面的支持力度,增强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的影响力。明确由联合小组主导,由三地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科技创新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京津冀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两会关于下岗退休提案,最新或2...   关于“4050"人员提前退休的提案  在企业改制进程中,对“4050”人员的优惠政策是享受3年的...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政协一号提案出炉: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取消】  由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提案》...
全国两会提案排名 最新或202...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热词之一:“十三五”规划  首先你要知道,最新或2023(历届)中...
“脑机接口看中国!”美媒:中国... (来源:千龙网)近期,中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引发国际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
+2.55万亿元!资金为何冲向... 2025年上半年,财富“搬家”效应进一步显现。央行数据显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上半年增加2.5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