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近期,中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引发国际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报道称,“北脑一号”半侵入式脑机系统成功帮助一名渐冻症患者“用脑说话”,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此项技术的临床潜力。尽管脑机接口技术最初由美国主导开发,但中国科研团队的高效推进和国家层级的全链条支持正使中国在脑科学竞争中迅速赶超,并在部分技术方向上引领全球发展。
CNN报道指出,中国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解码患者脑信号方面表现出了“高度准确性”,能够将信号转化为文本语言或机器动作。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教授马克西米利安·里森胡伯(Maximilian Riesenhuber)表示,尽管中国的脑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该领域已取得良好进展。“中国不仅展现出了追赶的能力,而且具备竞争实力,甚至开始在某些领域引领潮流”。
“另辟蹊径” 聚焦低风险高适配方案
美媒报道指出,中国与美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发展方向不同,临床风险更低。作为一项需要在风险与疗效间寻找平衡的研究,美国公司采用更具侵入性的方法,将芯片植入脑膜(包裹并保护大脑和脊髓的外层组织)内,以获取更清晰的信号,手术风险高。而中国公司能在不穿透硬脑膜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信息,从而成功解码具体词语。此次“北脑一号”的临床试验,完成了“全球首批半侵入式无线脑机接口人脑植入”。据悉,从今年3月至5月,该团队已完成5次临床试验。
从科研到落地 构建全链条技术生态
报道认为,中国脑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政府在资金投入、规则制定和商业落地等层面的全方位支持。脑机接口技术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步,2013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启动“脑计划”,迄今为止已投资超30亿美元,资助超过千项神经技术项目。中国直到1990年代才开始涉足脑科学,但发展势头强劲。据介绍,2014年,中国科学界初步提出设立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两年后,“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被“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之一,列入重点发展方向。研究人士指出,脑科学在中国是个新领域,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比其他国家都快,政府资金支持每年都在增加。此外,去年中国科技部还出台首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为脑科技企业提供了从研发、临床试验到商业化的全链条支持。
此外,报道还提到,乔治城大学202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研究人员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复杂程度可与美英相媲美”,中国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已达到科技强国的水平,目前正努力攻克信号保真度、传输效率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难题。而在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领域,中国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优势显著,正逐步跃升至全球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