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近日,浙江杭州一位12岁女孩龙龙的暑假选择,引发网友关注。开学即将升入初一的她,向妈妈提出暑假不想补课,只想在家做面包,妈妈最终选择支持。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在不少家长眼里,暑假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近日,一份关于暑假安排的问卷调查显示,42%的家长给孩子报了3个及以上的暑假班,近一半的家庭暑期花费超过2万元。从小学升到初中,面临着学业上的转型压力,把时间用在做面包上,这样的选择确实鲜有听闻。
龙龙妈妈冯女士表示,之前给孩子报过一些学习班,但孩子对烘焙的热爱远超其他。龙龙从9岁起便自学烘焙,每个假期、周末都会坚持,家中的厨房常常是她施展创意的天地。为了支持孩子,妈妈不仅为她购置烘焙工具、采购食材,还会用镜头记录下她制作面包的过程,并分享在社交平台。
“小面包师”的坚持里没有家长的强迫,只有对面粉发酵、黄油起酥的天然热爱。“能找到热爱并坚持的孩子很幸运”。龙龙在揉面、烘烤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或许远比被动刷题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大家都懂。但如果孩子的兴趣与学习基本不相干,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兴趣与成绩究竟孰轻孰重?怎样才能达到一个有序的平衡?
冯女士的支持之所以动人,在于她跳出了“唯学业论”的思维窠臼,没有被教育焦虑裹挟,鼎力支持孩子的选择,用行动诠释了“成长不是百米冲刺”的智慧。她能够看到女儿在烘焙中展现的专注力、创造力与责任感,在揉面时学会的耐心、在失败时积累的韧性、在分享面包时培养的共情力,而这些恰恰是个体综合素质的生动体现。
比起暑假补课单上的分数预期,上述例子传递的教育态度具有参考价值: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是帮他们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份尊重热爱的清醒,能够进一步滋养孩子的成长。能让生命发光的,从来不是被迫的奔跑,而是向着热爱的方向自在生长。
也有网友表示担忧,认为初中学习很关键,现在不抓紧补课,以后会跟不上学习进度,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其实,兴趣从来都不是学业的敌人。当孩子的内心需求被看见,他们反而会更主动地探索平衡之道。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严控暑假作业总量,杜绝将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可现实中,仍有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假期变成“补课集中营”。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暑假在家做面包,或许不无启迪意义。而孩子妈妈那句“热爱最重要”,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暑期教育场域里弥漫的焦虑。真正的教育清醒,从来不是把孩子塞进统一的“赛道”,而是懂得守护每个生命独有的光芒。
“希望有一个很大的餐厅,要有3层楼,一楼呢做甜点,二楼做烘焙,三楼就做西餐,里面的餐品都由我来定。我经常做梦梦到自己开餐厅。”当一个孩子能在面粉与黄油的碰撞中找到人生坐标,当家长愿意守护这份热爱而非强行扭转,我们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百花绽放”。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