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近年来,哲学这一看似冷门的学科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发现。他们不仅在社交平台上讨论尼采、海德格尔,还尝试用它解答现实中的迷茫。在“疗愈经济”起步的背景下,哲学咨询也悄然兴起。价格只相当于一杯奶茶的“哲学提问”正在为当代青年的困惑“对症下药”。随着需求增长,从街头摆摊到线上预约,从市集、音乐节到书院课堂,哲学咨询正在不断探索商业化路径。
新生意
聊哲学15分钟要价10元
在成都文艺气息浓厚的商业街区,95后青年刘俊强摆出了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哲学咨询摊”。摊位布置有些简陋:几把折叠凳、一块硬纸板,上面用签字笔写着“苏格拉底式对话10元/15分钟”。就是这样一个“低成本”的街头角落,吸引了不少好奇的路人驻足。
刘俊强的本职工作是儿童教育。从去年9月起,他把哲学咨询当作副业,开始在街头设摊,一周有时出摊两三次。
今年4月起,他的“哲学摊”又走进市集、音乐节乃至专门举办的“哲学节”等文化活动现场。在一次音乐节上,摊位还没搭好,就有人被招牌吸引而来,那天下午他一口气接待了19位来访者。
相比心理咨询动辄上百元的费用,刘俊强把价格定在“15分钟10元”,策略简单直接:“很多人对哲学咨询感到陌生甚至排斥,觉得太高深了。把价格定低一点,是为了让人愿意尝试。这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
在“疗愈经济”崛起的当下,他的“哲学摊”提供了一种更具思想性,也更易接近的心理支持方式。
哲学咨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社会,最初被定义为一种“实践哲学”。尽管此后出现了哲学顾问、哲学指导、哲学交谈等不同称谓,但核心理念始终未变:以对话为工具,引导人们更清晰地思考。
在中国,这一理念正被一些年轻人接受并付诸实践。据了解,目前国内哲学咨询师的学习路径,很多源于法国哲学博士、培训师奥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开设的相关课程。这类培训强调方法训练和实操演练,而非单纯的理论积累。从业者不必精通复杂的哲学体系,而是需要掌握提出问题、追问逻辑、厘清思路等基本技巧。
这一行业对专业背景并不设限,和刘俊强一起学哲学咨询的同学中,不乏来自物理、计算机、金融等非哲学专业的“跨界者”。许多人怀着同一个愿景:让哲学不再局限于书斋和讲坛,而是回到日常生活,为自己解惑、促进成长。这也推动了哲学咨询在中国逐步落地、生根发芽。
在这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中,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刘俊强这样的“实践派”咨询师外,还有一类偏“学院派”的从业者。他们多为高校哲学专业在读学生,把哲学咨询作为长期兼职或副业。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阿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两年,他通过某二手网购平台接单,提供一对一哲学咨询。虽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哲学咨询训练,但凭借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学术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摸索出一种咨询方式,能把抽象理论融入个人生活之中,并积累了一批稳定的来访者。
阿明的服务中包含面向个人问题的“自由对话”,价格灵活,“来访者觉得值多少就付多少”。
截至目前,阿明在线上收到的咨询问题涉猎广泛,既有“人生的终极意义”“社会运转的机制”等哲学层面的思考,也有一些具体的生活困惑,如“选择性表达是否算不算诚实?”“是否该分手?”以及“当工作选择影响友情和爱情时,该如何权衡?”
新路径
哲学咨询引导人探索自身困惑
抛开从业者的背景差异,哲学咨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话方式。作为一种通过探讨价值、意义和人生问题来回应个体困惑的方法,它挤进了当前蓬勃发展的疗愈赛道中。
尽管心理咨询已成为许多人应对情感和心理困扰的重要途径,但在面对某些更深层次的精神困境时,往往需要借助哲学思维方式来拓展视野。例如存在主义疗法等流派就是心理学与哲学结合的产物。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尽管借鉴哲学,但与哲学咨询本质上不同。哲学咨询在核心理念和实际做法上,都与心理咨询有本质区别。
在刘俊强看来,心理咨询的部分流派更强调倾听,而哲学咨询则运用哲学特有的思维工具,如概念辨析、逻辑推演、前提澄清等,引导来访者深入探索自身的困惑。
刘俊强表示,哲学咨询的核心在于 “直接而深入的提问”。他用 “短兵相接” 形容这种对话节奏,如咨询时会非常直接甚至犀利地提问,快速推进对话,以精准问题回应来访者叙述,不断追问、层层剥茧,促使其进入更深层思考。
刘俊强记得,有位来访者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从小到大被夸赞包围,却始终觉得没什么能真正让自己满足。每次完成一件事,不久后就又感到无聊。
听完来访者列举的从学生时代到职场的各种成就后,刘俊强问道:“你累不累?”这个问题一出,来访者明显有些错愕。刘俊强接着追问:“真的不累吗?”“一点都不累?”“从来没累过?”令人意外的是,每问一句,来访者的回答就松动一些。回答从最初的“不累”,到后来承认“有点累”,最后终于坦言:“其实我挺累的。”
通过这番追问,刘俊强和来访者逐渐触及问题的核心:他总是在回应外界的期待,却始终找不到真正让自己满足的事情。尽管在外人看来很优秀,但这种无休止地为他人“奔波”的生活,让他感到疲倦。
同样把哲学咨询作为副业的付付(化名),给这种对话方式想了一个更具体的比喻:“一场严肃、清醒的聊天”。
学广告出身的付付,习惯用具象的语言捕捉抽象的体验。在她看来,哲学咨询的过程,就像撬开一只紧闭的生蚝:通过深刻的追问,引导来访者把纷繁复杂的情绪、琐碎的困扰,提炼成一个核心问题或关键命题。她认为,这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觉察的起点。
刘俊强和付付在与众多来访者的对话中,逐渐看清了一种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症候:难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稳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据他们观察,来访者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深陷职业发展瓶颈、工作缺乏意义或处于人际困境的年轻白领;聚焦婚姻关系、情感维系、家庭责任等问题的已婚人士;关注自我成长和身份认同的宝妈群体等。
阿明的案例库也呈现出类似的图景:人际关系、人生意义、工作单调以及生活乏味等都是高频主题。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阿明有时会在正式咨询前先用笔记梳理思路,搭建回应框架。在与来访者交流时,他并不生搬硬套哲学理论,而是把它转化为贴近现实的问题视角,帮助对方重新理解自身困境。不过,像“如何快速挣钱”“如何挽回破裂的感情”这类更偏向实操而非观念的问题,有时也让阿明感到棘手——哲学咨询并非总能对这类实际困扰给出答案。
新体验
比心理咨询更易接近
恰恰是这类“哲学无法直接解决”的诉求,展现了哲学咨询的独特定位:它不提供速效方案或情绪疗愈,而是专注于观念厘清和思维方式的重构。这种定位差异也体现在服务模式上:相比每小时三五百元、周期较长的心理咨询,哲学咨询因价格亲民、体验“轻量”,吸引了特定人群。
曾体验过哲学咨询的成都上班族周赛对此感触颇深:“接受心理咨询总感觉好像自己‘有病’,压迫感更大一些。哲学咨询的氛围轻松随意,更像一次真诚、有效的思想交流。”
今年3月,周赛在一次哲学咨询中倾诉了自己的困扰:内心常感浮躁,难以沉下心感受生活的乐趣。在半小时的对话里,咨询师用了一个周赛陌生的词——“脑雾”来描述他的这种状态。周赛由此明白自己的问题并非个例,焦虑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也开始更宽容地看待自己。
更让他触动的是咨询师的建议:“找到一件你真正想做、能快速给你积极反馈的事。”咨询当晚,他便驱车300多公里到康定,完成了搁置已久的骑马计划。
不过,冷静下来后,周赛也意识到哲学咨询并非万能。咨询带来的轻盈感可能反复消退,“不能根治,也会反复”。即便如此,他仍认可这段经历的价值:再遇到类似困扰时,能更平和地面对。
刘俊强注意到,近年来人们对精神支持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大家开始更多地‘向内看’,这种需求不仅关乎情绪调节,更体现出对自由、独立和精神富足的追求。”在他看来,哲学咨询正是对这一变化的回应,为哲学知识的现实转化提供了新的尝试场景。
过去一年,阿明的咨询量明显增长,高峰时几乎每天都有来访者;付付近期发起的公益咨询项目也在短时间内预约排满。阿明认为,从业者需要扎实的哲学基础和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而这正是哲学科班出身者的优势。他也坦言,身边许多学哲学的同学,目前主要选择考公、考编,或到中学担任政治教师。这些工作相对稳定,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度并不高。当然,也有人选择继续在学术领域深造,比如留校任教,但这一路径不仅培养周期长,竞争也很激烈。
哲学咨询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我打算继续把哲学咨询作为兼职,同时补充学习现有的哲学咨询体系和心理咨询知识。未来,我希望尝试将两个领域结合,探索更多交叉应用的可能。”阿明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尝试哲学咨询的背后,或许蕴藏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新兴领域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就业方向,但能否发展为广泛、可持续的职业路径,还需要更多时间、实践和市场验证。
新探索
进一步寻找可持续市场
哲学咨询能否成为可持续的就业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商业模式能否长期运转。以付付为例,目前她的个案咨询定价为每小时100元,长期预约可享一定折扣,但稳定的长期来访者只有两位,每人每周咨询一次。
作为兼职从业者,付付坦言收入并不稳定,“这一行在中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正因如此,她和刘俊强等从业者正在积极探索更多可能性,尝试将哲学咨询与市集活动、主题对谈、课程开发等形式结合,寻找“哲学+”的多元商业模式,以支撑这一新兴职业的生存与发展。
前段时间,付付受邀在刘俊强的儿童教育机构讲授了一堂名为“哲学思维的初探索”的课程。这是刘俊强将哲学咨询与本职工作结合探索出的新产品。刘俊强还会不定期组织面向成年人的哲学工作坊,邀请参与者围绕一些共同的困惑展开讨论。不少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主动加了他的微信,目前,他建立的“哲学对话沙龙”社群已有80多名成员。
为了让哲学咨询触达更多人群,刘俊强积极尝试与不同的线下场景合作。他曾在成都一家Homebar(集酒吧、展演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举办哲学主题活动。最初,是这家Homebar的老板出于对哲学咨询的兴趣,主动邀请了刘俊强。
这位熟悉年轻人消费市场的老板,为刘俊强描绘了潜在的核心用户群体: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的年轻女性;活动主题则应更多聚焦于情感解惑、职场内耗等话题,让哲学议题贴近现实生活,避免显得高深晦涩。“这些来自市场的反馈和创意,往往更贴近年轻用户的实际需求。”刘俊强对此表示认同。
该场活动门票定价在139元至169元之间,刘俊强从中可获得约10%的分成。
面对“哲学是否能成为一门生意”的疑问,刘俊强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他愿意尝试。如果有哲学专业的学生想进入这一领域,他也愿意提供帮助。刘俊强透露,曾收到过不少哲学专业学生的私信,他们对哲学咨询这一新职业方向既感兴趣又迷茫。在他看来,当前哲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较窄,如果未来能靠哲学谋生,“是件值得鼓励和认可的事。”
刘俊强认为,这类尝试的意义不只在于收入,更在于“正名”:“价值来源于需求,能把哲学做成生意,本身就说明市场认可了哲学的价值,这也是对‘哲学无用论’和‘文科无用论’的一种回击。”但他并不认为这是“有力的回击”:“回击不回击并不重要。我做哲学咨询只是因为觉得它是对的、有趣的事情,所以才会投入其中。”刘俊强说。
当哲学逐渐从象牙塔走向日常生活,走进市集、讲座这样的线下空间,它连接现实、启发思考的能力也正在尝试通过商业化路径被更多人看见。
上一篇:在群山之间追“光”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