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衍生品市场国际化的路径与前瞻布局
创始人
2025-07-22 21:17:39
0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衍生品市场在监管框架、监管重点、跨境监管和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融资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全球金融格局重构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衍生品市场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与安全提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衍生品市场的共生发展

(一)衍生品交易: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驱动力

衍生品交易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支柱,上海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衍生品成交量达60亿手,占全球商品衍生品交易量的18%,其中上海原油期货日均成交量突破50万手,吸引了众多国际油企,显著提升了上海在亚太地区的原油定价影响力。“上海金”基准价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定价基准,参与度达25%,人民币计价衍生品助力构建“中国价格”体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衍生品作为风险对冲工具,2024年上海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交易量达45万亿元,有效帮助企业应对利率波动风险。

(二)国际金融中心: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沃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衍生品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度创新方面,自贸试验区政策推动区内衍生品交易量在2024年同比增长40%,“离岸金融监管沙盒”试点吸引了境外机构参与。基础设施方面,上海清算所实现了人民币衍生品T+0跨境清算,效率提升50%;上证所量子计算交易系统增强了交易处理能力。政策协同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国际资管机构,人才计划促使衍生品专业人才净流入超1万人。

(三)创新联动:人民币国际化与衍生品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与衍生品创新相互促进。离岸与在岸衍生品市场联动,使2024年跨境人民币衍生品交易量达12万亿元,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衍生品交易货币。大宗商品衍生品与产业金融融合,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现货”模式形成了产业生态闭环,为企业降低了大量成本。绿色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关产品吸引了国际资本,目标是到2025年绿色衍生品规模突破1万亿元。

(四)战略定位:金融安全与国际影响力双轮驱动

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安全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双重作用。在风险防控上,企业通过衍生品对冲有效降低成本波动,动态保证金管理等机制创新提升了风险防控水平。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衍生品交易规模的提升可显著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竞争力,上海的目标是通过衍生品创新提升全球金融中心排名。

(五)现存差距与突破方向

纽约与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顶流,不仅依托货币霸权、深厚的资本市场、完善的法律环境及金融机构集聚效应,还在于与大宗商品交易所各衍生品市场的紧密联动。通过掌握全球定价权等合作成果,两者形成金融与实体产业的协同优势,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其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龙头地位与巨大影响力。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衍生品市场在监管框架、监管重点、跨境监管和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融资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内实行分业监管,强调风险防控,跨境交易受限;而国际市场多为混业监管,注重市场自律,资金跨境流动自由度高。未来,需在监管协调、市场开放等方面持续探索,推动衍生品市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发展。

离岸金融与衍生品交易的互动机理及全球化驱动效应

(一)离岸金融对衍生品交易的作用

一是提供广阔空间与丰富主体:如中国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其离岸人民币衍生品交易量占全球的72%。二是激发衍生品创新:新加坡借此创造亚洲美元、货币互换等多种产品。三是增强风险管理功能:离岸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助力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四是推动金融国际化:上海自贸试验区FT账户使企业得以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并操作境外汇率衍生品。五是提供了快捷、安全和成本较优的离岸金融的结算、投融资服务。

(二)衍生品交易对离岸金融的意义

一是提升离岸金融市场吸引力:大量国际投资者因香港离岸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使其稳坐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宝座。二是促进市场发展成熟:拓展市场深度广度。三是增强市场稳定性:帮助金融机构对冲风险。四是推动国际化进程:接轨国际规则与标准。

(三)典型案例

一是中国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凭借无本金交割远期人民币(NDF)等产品,发展为亚洲NDF主要交易中心,并推出零售产品巩固地位。二是新加坡:在离岸金融环境下创新多元衍生品,同时结合货币管制,有策略地发展非本币衍生品,实现金融市场的特色化发展。二者充分展现离岸金融与衍生品交易的协同价值,为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提供借鉴。

四个维度推进衍生品市场国际化

我国衍生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我国需在监管协调、产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衍生品市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跨境监管合作

一是在保持风险防控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监管协调机制,推动监管框架向混业监管过渡,提升市场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建立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监管框架向混业监管过渡。

(二)强化产品创新与风险隔离

一是优先发展实体关联衍生品:2026年底前将复杂产品占比控制在15%以内;逐步放宽涨跌幅限制,引入熔断机制,提升市场灵活性和国际接轨程度。

二是设立创新实验室:进一步细化创新实验室的运作机制,明确测试流程和标准,确保新产品在推向市场前经过充分验证;明确测试流程和标准,确保新产品在推向市场前经过充分验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企业风险对冲需要的衍生金融产品。

(三)加速基础设施国际化

一是上海清算所接入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清算所的合作,推动技术对接和标准统一,确保清算通的顺利实施。2027年实现与Euroclear实时对接。

二是推出清算通:2025年底将跨境清算周期从T+1缩短至T+0.5。

(四)以需求为锚、国际为镜、发展为纲,深耕我国衍生品市场

一是针对企业在铜、原油等交易中从单一价格对冲向复合风险管控的实际需求,开发覆盖大宗商品、汇率、利率等领域的衍生品工具;逐步放宽个人投资者参与限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市场活跃度和多样性。同时,鼓励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衍生品市场,提升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国际对标。基于客户交易数据优化保证金、交割等配套服务,对标国际交易所机制,通过跨境套利设计缩小境内外相关衍生品的价差,融入全球定价网络。加快与国际清算所的合作,推动技术对接和标准统一,确保清算通的顺利实施。同时,提升清算系统的国际化水平,支持多币种清算和跨境结算。逐步放宽涨跌幅限制,引入熔断机制,提升市场灵活性和国际接轨程度。同时,优化交易机制,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

三是多维度研究和发展。围绕新能源金属(锂、钴)、碳期货与大宗商品联动、大宗商品交易与金融期货市场的紧密互动和区块链清算应用等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推动衍生品市场与绿色转型、金融期货市场和数字经济的同频共振。

(五)加快上海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与创新

其一,金融衍生品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纽约(CME)和伦敦(LME)的全球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发达的衍生品市场。当前,上海在商品期货(如沪铜、原油)领域已具备区域定价权,但在利率、外汇及创新金融衍生品方面与欧美差距显著。上海应对标纽约、伦敦比肩的国际金融中心,将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制度型开放和产品创新实现突破。上海应优先布局以下领域:一是利率衍生品(如国债期货、SHIBOR期货),填补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空白;二是外汇衍生品(如CNH/USD期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三是新能源金属衍生品(如锂、钴期货),争夺绿色经济定价权;四是股指与个股衍生品(如中证1000期权),丰富机构对冲工具。

其二,为抢占国际金融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上海应在自贸区试点加密货币与稳定币衍生品交易。具体路径包括:试点稳定币利率衍生品:针对USDT、USDC等主流稳定币,开发利率互换合约,服务跨境贸易企业;建立“数字资产衍生品沙盒”:在临港新片区允许合规交易所(如上海技术交易所)测试新型合约,同时联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DCEP)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衍生品清算中的应用。

其三,建议推出一些配套政策。一是资本账户开放:允许衍生品交易资金在FT账户内自由兑换,试点离岸人民币与数字货币的直接兑换;二是监管创新:对数字货币衍生品采用“监管沙盒”,设定投资者适当性门槛(仅限合格机构);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中国香港、新加坡交易所互联互通,共建亚洲数字货币衍生品市场。

(六)打造一流交易团队与产品

培育兼具金融理论、市场洞察与风险把控能力的专业团队,研发创新型、标准化衍生品,吸引全球投资者,提升市场活跃度,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化中国行·图说节令|顺时而食... 7月22日迎来夏季最后的一个节气大暑“湿热交蒸”在此时节到达顶点全国各地都有什么祛暑食俗呢?一起来看...
“小桌子”托起基层治理大民生   “流动办公桌”现场办公。  ■本报记者 霍亮文/摄  清晨的阳光洒在荣耀天地小区的广场上,几张铺...
中国资产大涨!焦煤期货夜盘涨停 当地时间7月22日,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英伟达跌超2%,单日市值蒸发106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郑州比亚迪园区何以引领智造浪潮...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自古与车马颇有渊源,附近出土的郑国车马坑,汇聚了东周时期造车的最高技艺,展...
连云港“青曦·栖苑”成长训练营... 转自:扬子晚报为解决暑期孩子“看护难”的问题,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西苑社区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