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办公桌”现场办公。
■本报记者 霍亮文/摄
清晨的阳光洒在荣耀天地小区的广场上,几张铺着红桌布的长桌旁已经围满了居民。“吴主任,我这个医保报销材料齐不齐?”“王警官,最近总接到这个号段的电话,您给看看是不是诈骗电话?”……类似的场景,每周都会在新华街道大发社区上演。
“流动办公桌”突破传统的社区办公模式,把社区办公桌搬到了小区广场等居民家门口公共区域,由社区联合市场监管、公安、司法、物业等部门现场受理居民各种诉求,并联合解决各类问题。大发社区2020年起推出的“流动办公桌”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政务办理点,发展成为集民生服务、矛盾调解、应急救助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5年来,累计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解决问题300余件。
“红色联盟”聚合力
民警“摆摊”送服务
“吕警官,楼上邻居装修太吵了,您能不能帮忙协调下?”5月10日上午,在道里区南方花园小区的“流动办公桌”前,居民王阿姨向社区民警求助。与此同时,辖区司法所李世龙正在调解一起因停车位引发的邻里纠纷;而市场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则在解答居民关于营业执照办理的问题。
“过去我们社区干部一个人要当几个人用,现在有了‘红色联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社区党委书记吴杰介绍,基于“流动办公桌”协作机制,社区联合辖区派出所、交警队、司法所等9家单位成立了由党建联席会议串起的“红色联盟”,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的服务机制。
该机制的建立源于一次“小事儿”——2022年,一位居民来社区咨询户籍问题,工作人员因不熟悉最新政策,没能给出准确答复。“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引入专业力量。”吴杰介绍,如今“流动办公桌”服务事项已从最初的13项扩展到27项,涵盖户籍办理咨询、法律咨询、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燃气安全等9个领域。
从“等诉求”到“找需求”
“微服务”解民忧
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室收到了不少“心愿卡”:“想要一个新书包”“希望有人帮忙修水管”“想要一台二手轮椅”……这是社区“流动办公桌”圆梦计划收集到的公众微心愿。
今年5月的一天,某快递驿站的快递员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社区志愿者带来了500套一次性雨衣。快递员张嘉亮说:“我在‘流动办公桌’上写了心愿,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送来了雨衣,真太感动了。”截至目前,社区通过“流动办公桌”开展的“圆梦计划”,已经为辖区居民和快递员等实现了23个微心愿,对接成功率达90%。
2022年3月,大发社区“流动办公桌”在辖区永康商住小区收集居民需求时,把社区主任的手机号公布给小区居民。几天后的一个深夜,辖区独居老人王春生突感身体不适,血压直线上升,吃药也未见好转。老人焦急中拨打了社区主任的电话,随后在社区主任的陪同下乘坐120急救车紧急就医。经过诊治,次日凌晨3时左右,老人身体情况明显好转,随后返回家中。
从“便民点”到“连心桥”
“小桌子”有大作为
今年5月9日,曾住南方花园小区的徐女士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大发社区。“多亏你们了,补贴一点没耽误,及时领到了。”
徐女士与丈夫曾在道里区南方花园居住,后来搬家并迁走户籍,但在新社区申领社保补贴时,被并不了解其具体情况的社区工作人员拒绝。徐女士与爱人回到原社区办理相关证明材料时,遇到社区开展的“流动办公桌”咨询活动,便上前寻求帮助。大发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与徐女士现户籍地社区沟通,并提供徐女士在大厅办理补贴的情况说明以及养老流水等佐证材料,徐女士很快领到补贴。
这并非个例。5年来,很多辖区居民都通过“流动办公桌”解决了烦心事。
从“临时”到“金招牌”
“标准化”促长效
2025年5月27日上午,在社区会议室内,一场特殊的培训正在进行。大发社区副主任王雯正在为“流动办公桌”服务队讲解最新的低保政策。“这样的培训每季度都有,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准确解答居民的咨询。”接受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徐丹说。
标准化建设是“流动办公桌”能够持续运行的关键。每个参与“流动办公桌”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不仅统一标识和着装,而且在服务流程、人员职责等方面都确保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更令人惊喜的是新群体的加入。如今,社区已经成立了“流动办公桌”服务队,吸纳社区能人、退休干部、大学生志愿者、新业态群体等40余人参与,通过积分兑换、荣誉表彰等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
“它早已不是简单的办公桌,而是我们社区的‘连心桥’。”一位社区居民说。
记者手记
在跟踪采访的一段时间里,记者深刻感受到,“流动办公桌”之所以能成为居民交口称赞的“金字招牌”,关键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党建引领的“红色联盟”,到精准对接的“微服务”,再到确保长效的标准化建设,这张“小桌子”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基层治理逻辑。它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更搭建起了党群之间的“连心桥”,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