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海拔84.3米的铜山苍翠欲滴,60根高低错落的英雄柱如凝固的音符,诉说着80年前新四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以下简称“抗大九分校”)一大队在此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山脚下的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里,500亩富硒果树硕果盈枝,5000亩有机稻浪翻滚,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在这里交相辉映,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血战铜山: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位于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的铜山,曾是苏南反顽战役西线的一个重要阵地。1943年4月12 日下午,国民党顽军五十二师向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以下简称“抗大九分校”)第一大队扼守的铜山阵地发动进攻。铜山战斗中,第一大队200多名指战员与数倍于己的顽军展开激战,以伤亡60多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大队长汤万益、政委唐昆远、副大队长文有武等烈士血染青山,英勇牺牲。至夜,第一大队奉命撤出战斗,阵地由四十七团一营接防。13日,一营与顽军激战终日,打退顽军8次冲锋,至黄昏,完成牵制顽军任务后,一营奉命撤出铜山阵地。铜山反顽战斗,为新四军突破顽军的包围,打开通向敌后的通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三昼夜五次激战后,苏南反顽战役以新四军胜利转移而结束。
抗大九分校教导大队在芝山村
跳出敌人包围圈后,抗大九分校渡江北上。转移途中,抗大九分校学员吴镇作词,沈亚威作曲,创作了歌曲《英雄们还活着哩》,悼念在铜山战斗中牺牲的战友。战友们放声唱道:“恶毒的魔手,已被折断。梦想的阴谋,终归破碎。别气愤啊!同志啊!真理的英雄们没有死,他们含笑矗立在铜山巅,让抗战的害虫们永远地摇头伤叹,让人民向真理的英雄们举手高喊。”“他们用生命守住了西线阵地,为战役胜利赢得转机。”芝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其军介绍,战后创作的《英雄们还活着哩》至今仍在当地传唱。
薪火相传:红色地标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晶桥镇芝山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2021年,规划建设了苏南反顽战役铜山战斗纪念广场,包括烈士群雕、英雄柱、追思台、红色行军道路等10处红色驿站,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全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熔炉”,成为溧水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一张特殊的红色旅游名片。
晶桥镇芝山村的李氏宗祠曾是抗战时期渡江南下溧水的抗大九分校一大队队部驻扎地。2013年3月,李氏宗祠永言堂内焕然一新,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在这里正式开馆。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展厅面积300多平方米,馆内展陈分为三个主体部分和一个独立展示区域,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全面展示了抗大九分校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并重点介绍了抗大九分校在溧水的战斗生活历程。在陈列馆正厅前,一座浮雕映入眼帘,形象地将抗大九分校学员在溧水战斗生活场景进行了“复刻重现”。浮雕由山野、村舍和握枪持书的学员等组成,象征着抗大九分校学员在溧水地区一手拿枪一手拿书,战斗在溧水的山野乡间。
红绿融合:共富路上跑出加速度
时光荏苒,曾经烽火连天的革命根据地,已蝶变为美丽田园。如今的铜山,美景如画、游人如织,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精神密码。“我村以红色旅游为依托,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品质,倾力打造红色旅游名片。”李其军告诉记者,铜山苏南反顽战斗纪念广场建成后,和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连成一片,努力让红色资源鲜活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和旅游富民功能。
在红色文化和绿色发展“双引擎”的带动下,2019年,芝山村通过党支部领办综合社,全体村民成为综合社社员,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方式。通过收购、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了集体荒山、水塘、民房等闲置资源,共流转农民抛荒、闲置土地5000多亩,建设发展以富硒生态健康农产品为基础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功能富硒生态产业园。
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芝山村园区已种植绿色富硒大米3000多亩,特色优质富硒水果500多亩,绿色富硒茶200亩,绿色富硒蔬菜50亩。同时推进农旅融合,配套了酒窖、瓷窑、油坊、豆腐坊、蜂场、鱼场、特色餐厅、民宿等,成为集观光农业、休闲度假、特色餐饮、果蔬采摘、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产业园,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入选江苏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共同富裕示范村十佳案例、荣获2024年全国最美村镇和美共富成就奖。
如今,偏远荒凉的芝山村蝶变成为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的网红乡村。日新月异的芝山村正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就业创业。每个周末,芝山村“90后”汤文静在苏南反顽战役芝山村铜山战斗纪念广场,给游客们讲解铜山战斗的革命历史故事。汤文静从小生长在芝山村,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铜山战斗纪念广场建成后,她返乡成为一名讲解员,并负责综合社对外接待。“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给了我们年轻人就业创业的平台,作为一名团员青年,我更要鼓足干劲加油干。”汤文静甜美地笑着说。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龙国刚,毕业后留在了芝山村综合社工作,从此真正扎根芝山。“我实习就在芝山村综合社,毕业后,我就留了下来,这片热土大有可为。” 正在田地里忙碌的龙国刚说道。
“红色文化让我们村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李其军表示,芝山村将进一步整合自然生态、红色文化、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加强和高校科研院的合作,定期举办春日品螺蛳游园会、插秧比赛、七夕芝约、嗨啤芝夜等农业主题文化活动,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奋力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芝山样板”的壮美画卷。张福敏
记者手记: 从烽火硝烟到稻果飘香,芝山村用实践证明:红色是乡村振兴最厚重的底色。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共鸣,传承与创新并举,一幅“红绿共融和美共富”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讯员 张福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