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商:以“中文教育+技能培训”打通出海链
创始人
2025-07-22 20:21:55
0

转自:中国侨网

“我们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完善服务链条。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园区的综合服务能力,也使入驻的中资企业赢得了泰国当地民众的认可。”泰国金池工业园区副总裁郭晓辉受访时说。

在日前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泰国金池工业园区副总裁郭晓辉率团队与中国多家光伏、电子电路等领域的企业展开洽谈,寻求合作机遇。

郭晓辉2013年加入泰国金池工业园区的创始人罗宗正团队。彼时,在泰国的中资企业对当地的政策和市场了解不佳,且布局分散。罗宗正作为第三代泰国华人,早年在中国学习选矿专业,并被分配到内蒙古矿区工作,后回到泰国做有色金属冶炼。有感于祖籍国对其的培养,罗宗正决定打造泰国首个中资企业专属园区,以促进泰中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郭晓辉也正是看中这一项目的潜力决心加入工业园区的建设。

2015年筹备到2020年正式建设,郭晓辉与团队克服了环评审查、村民听证等重重困难,最终让园区在疫情后迎来30多家中企入驻。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郭晓辉发现,语言障碍和技能缺口是制约中资企业在泰国生根落地的一大阻碍。某次与PCB电路板企业的交流让他印象深刻:企业急需既懂中文又掌握机电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泰国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难以兼顾。这促使他与罗氏父女将中文教育与产业需求结合,开创了"中文+职业技能"的定向培养模式。

通过联合泰国职业院校与中国培训机构,学生们可以在泰国学习基础课程后,由园区企业资助赴华进行专业培训,回国后直接进入对应企业工作。这种"产业需求教育培训就业输出"的体系,逐渐形成园区独特的招牌,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更让泰国普通家庭的孩子获得更多教育和就业机会。

在2025年中泰经贸对接会上,郭晓辉分享泰国的投资机遇。(受访者供图)

郭晓辉说,企业出海到泰国不是单向迁移,而是双向对接。中资企业带来资金和技术,泰国提供土地、人力和市场,双方共同把产业链拉长做实。既要在技术上有所合作共赢,也要在为住在国民众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马海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 云南在... 记者:请问在贯彻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过程中,楚雄州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文...
中国人寿更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本报讯【记者 朱艳霞】7月22日,中国人寿集团在京召...
因区域性停电,美“猎鹰9”火箭... 转自:中安在线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当地时间7月22日表示,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地区当天发生区域性停电,...
做好“微实事” 换来“真欢喜” 提升慈善文化传播效果,打造接地气的社区慈善地标。不久前,宽城区柳影街道柳江路社区很多居民反映社区原有...
“听语+”记者跟随大学生“过暑... 南京大学高亚琪同学在社区公益课堂做志愿者老师。受访者供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王怀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