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王怀艳 胥欣 实习生 赵梓君
暑假已至,大学生们都在忙些什么?近日,“听语+”记者走近几名大学生,记录下他们的暑期生活:有人专注提升自我,忙着学习驾驶技能;有人投身社区公益课堂,化身志愿者老师传递知识;还有人选择成为暑期骑手,在奔波中见证外卖行业的竞争与红火。
她,来到社区当起“孩子王”
“老师,我能先看看材料包吗?”“老师,你看我今天带的树叶好不好看?”7月18日14时15分,秦淮区苜蓿园社区居民委员会二楼活动室,距离课程开始还有25分钟,已有孩子按捺不住好奇心,扒着教室门框探头张望。23岁的高亚琪刚匆匆扒完午饭,便立刻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她将桌椅摆好,调试完投影仪,又仔细检查了当天要用的材料。这是她研究生的第一个暑假,也是她作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国学启蒙班讲师的第26天。这个暑期,她选择到社区的公益课堂做志愿者老师,当起“孩子王”。
“今天,我们的课程是‘蓝晒’手工课!”14时40分,课程准时开始。高亚琪的声音透过扩音器清亮地响起,她一边在PPT上展示“蓝晒”的历史,一边举起手中的教具,将“铁盐感光”的原理讲得像童话般有趣。孩子们举着小手争相回答:“我知道!就是一种会变色的蓝颜料!”“我我!我还知道被遮掉的地方会变白色!”她笑着点头,大拇指依次点过每个孩子:“哇!我们的小朋友这么厉害!”
分发手工材料时,二十多个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老师,我没扇子!”“老师,溶液洒了!”“老师,围裙带子开了!”她不慌不忙地穿梭在课桌间,左手递扇面,右手补溶液,弯腰帮孩子系围裙带子,嘴里还不忘叮嘱:“刷子蘸一蘸,扇面转一转,贴纸摆一摆!”即使教室里开着空调,她的后背也渐渐洇出一片汗渍,但她却浑然不觉,专注地将每个孩子的作品端端正正摆上窗台,迎接阳光的神奇魔法。
“因为我比较喜欢孩子,所以看到学院启蒙班在招讲师就立刻报名了,也认识了团队中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轻声向记者说。
为了让孩子喜欢上自己的课,她的每一个课件,都做足了功课,不停地去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更有耐心,也收获了一些小感动。我们的小朋友特别聪明、特别有灵气!你看,这是我们有一次上‘非遗+AI’的课程时,一个孩子写的。”说话间,她从手机里翻出一张保存的照片,上面歪歪扭扭写着:“AI像一个不聚中(集中)注意力的小孩子抧(搭)积木,虽然搭出了大既(大概)的形状,但却把一个放在屋顶上的窗户放在了墙上。”“虽然有一些错别字,但是不是写得特别有哲理?”她的眼里满是骄傲,“我都写不出这么好的句子呢!”
在课程结束的最后,高亚琪还教会每个孩子整理好垃圾、放入到指定的垃圾箱。当孩子们收获满满地蹦跳着离开,高亚琪才弯腰收拾起自己大大的背包——里面装着她随身给孩子们带的糖果、满是课件的电脑和记着课堂回顾的笔记本“下午阳光角度不好,下次注意课程时间”“孩子们很喜欢今天的棒棒糖,以后多准备一点”……
“8月我们还要去盐城的社区,去给那里的小朋友上课!”她把桌椅整齐地放回原位,声音里洋溢着满满的期待。
记者手记
在“蓝晒”光影里看见成长的双向奔赴
25分钟的课前等待里,孩子们扒着门框的张望与高亚琪汗湿的后背,构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画面。在苜蓿园社区的活动室里,哲学系研究生的学术严谨与“孩子王”的温柔耐心,在她身上奇异地交融。
“蓝晒”液在阳光下晕染出的蓝,不仅是手工课的底色,更像是这场公益实践的隐喻——那些被孩子们稚嫩提问点亮的瞬间,那些为解释“铁盐感光”绞尽脑汁的时刻,都在时光里沉淀成独特的色彩。当她翻出孩子写的AI感悟时,眼里的光比投影仪更亮,那是教育者最珍贵的勋章。
这场双向成长的奔赴,让公益课堂超越了知识传递的意义。或许正如“蓝晒”工艺的神奇,当教育的阳光洒下,师生都在彼此生命里,印刻下最清澈的蓝。
大学生蒋文昊在取餐。 实习生 赵梓君 摄他,暑期工中见证外卖行业的竞争
7月17日上午10∶18,“饿了么”马群站,大学生兼职外卖员蒋文昊的手机提示音响起:“您有新的订单了……”他连忙掏出手机,查看这一单的具体信息,系统显示一位住在锦翠南苑的市民点了一杯蜜雪冰城的饮品,送货时限30分钟左右。
自7月初自己的学校——合肥师范学院放假以来,今年20岁、就读大学一年级的蒋文昊就来到该外卖站点打暑期工。经过十多天的摸索,马群站点周边5公里的大街小巷已被他了如指掌。
“这个订单出餐门店——蜜雪冰城(世纪雅苑店)就在距站点几百米远的街边,再加上外卖目的地——锦翠南苑也不远,拐几个街口,总距离约3公里左右就到了,所以这一单跑30分钟绰绰有余。”蒋文昊一边默默记下订单信息,一边向记者说着他的心里预估送单方案。
虽说心中不急,但蒋文昊手上的动作自接单那刻起就没停过:他第一时间在手机上点击接单,然后迅速拿起手边的安全头盔戴上,把套在脖子上的吸汗巾拉到口鼻处,朝站长陈运通点了个头示意他走了,就拉开玻璃门走到站点外墙根下踏上停在那儿的电动车。
直行、拐弯、熄火、停车,大概3分钟后,蒋文昊到达蜜雪冰城(世纪雅苑店)。一报订单号,门店工作人员立即将打包好的饮品递到蒋文昊手上。此时户外温度快速升高,打包好的冰饮在高温下不断析出小水珠,蒋文昊三步并作两步,赶紧将饮品放入自己带有保温隔热效果的外卖包里,发动电动车,快马加鞭地朝锦翠南苑飞奔而去。
加速前进、减速避让、停下等红绿灯,在花费十多分钟后,顶着烈日、迎着热风一路骑行的蒋文昊到达此行目的地,他熟练地将车停在锦翠南苑小区门口,车子都不用上锁,就打开外卖包取出其内的饮品,小跑步向3幢去。“虽说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但还是不能大意,只要订单一刻没有送到客户手里,这单就还不算完成。”蒋文昊说,以前他也有过类似经历,眼看路途不远,就慢悠悠赶路卡着时间点送到,但到了目的地后却发现联系不上客户,急得满头大汗。所以他现在养成了把时间紧在前面的习惯,以便留足更多时间来处理各类突发状况。
10∶38,外卖送到,蒋文昊提前10分钟完成任务。此时,蒋文昊才发觉自己头上的汗珠已经串珠成线,沿着眼角流下来。
趁新订单还没派来的间隙,蒋文昊找了小区楼下一块阴凉处,解下头盔,用袖子把额头上的汗擦一擦。“这会已近中饭点,估计新单很快就来。”蒋文昊开心地说,刚到站点时,站长就介绍过站点的情况,平均每天派单8000多单,每个外卖员每天平均能跑60—80单,每月能有8000元—1.5万元的收入,且多劳多得。他自己测算下,以他目前的接单数,到本月底估计能挣1万元。“这些钱省着点用,足够我开支下学期的伙食费了!”蒋文昊很自豪:这个暑假,既赚到钱,也见证了外卖这个行业的蓬勃和竞争。
记者手记
在奔跑中找到青春的答案
烈日下,蒋文昊脖颈间的吸汗巾湿了又干。这个大一学生,用十多天时间把马群站周边5公里变成了脑海里的活地图,那些提前十分钟送达的订单,都是他给这个夏天的答卷。
电动车穿梭在街巷时,车筐里的外卖包像个移动的计时器。从接单时的指尖翻飞,到取餐时的精准报号,再到送餐时的小跑上楼,这个20岁年轻人的每个动作,都藏着外卖行业最朴素的生存哲学:把时间攥在手里,才能应对突发的变量。
当他算着月底能挣够下学期伙食费,眼里闪着自豪的光时,那些被汗水模糊的手机屏幕,那些在树荫下短暂喘息的瞬间,都在诉说着这个行业的蓬勃与机遇。或许正如他头盔上的划痕,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出了独有的轨迹。
大学生暑期来学驾驶技术。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胥欣 摄她,挥洒汗水为未来赋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能更新换代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是对于驾驶这项技能,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技能。暑期驾校热已经持续多年,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一支队相关人士表示,现在学生利用暑假考驾照已是必备科目,暑假期间学生占据学员的比例已经达到70%,女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男学生。
直角转弯、S弯绕行、侧方位停车、坡道起步……7月18日上午7时,太阳照射的大地已经开始升温,小包已经来到金元门驾校,她娴熟地坐进教练车内,刷卡上机,根据电脑提示进行科目二的训练。
小包今年18岁,6月高考结束后就来到南京兴隆大街的金元门驾校学驾驶。
眼前的小包戴着眼镜,稚气未脱,谈到学习驾照,她表示,驾驶技能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趁着高考结束的暑假空余时间多,赶紧来学习。在教练的陪同下,记者坐上小包驾驶的教练车,只见她熟练地操作车辆,踩离合器、挂挡、半松离合器带油门,一气呵成。
小包说,经过10多天的训练,科目二的内容基本都能掌握,主要难点是坡道起步,油离配合得不好极易熄火导致考试失败。经过教练指导和训练,目前已经找到窍门,油离配合度逐渐娴熟。
“训练时间是每天上午7时—10时,天气热也要坚持啊。”小包说,提前练技能,也是为未来赋能。
在训练中,记者还看见一位大学生学员小周,即将升大二的他也是趁着暑期时间多前来考驾照。小周说:“同学都喜欢自驾游,驾照是今后生存的必备技能。大二的专业课稍微少一点,借此机会正好来学,班级内的男生不少都已经拿到驾照了。”
记者手记
方向盘上的青春加速度
这个暑假,考场的硝烟未散,驾校的引擎已为青春轰鸣。
从坡道起步时的熄火焦虑,到油离配合的渐入佳境,十多天的训练让青涩的操作沉淀为肌肉记忆。小周口中“同学都在学”的集体选择,道出了当代学生对生存技能的清醒认知——驾照不再是加分项,而是人生行囊里的必备品。
大学生们的学车“暑期热”,实则是年轻人对未来的主动布局。只是在这份热情里,仍需记得:方向盘不仅连接着油门与刹车,更系着对规则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