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仰望星空,风云气象卫星正以中国智慧守护地球家园;回望征程,许健民院士带领团队将风云卫星从蓝图变为现实,铸就自主创新的“星辰大海”。从精准天气预报到空间天气监测,从服务国计民生到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风云气象卫星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壮阔征程,凝结着科学家们焚膏继晷的钻研与矢志不渝的坚守,也彰显着中国气象科技面向世界、服务人类的使命与担当。自即日起,中国气象网推出“许健民与中国气象卫星的星辰大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峰会等多个外交场合表示,中方愿利用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国际社会。
如今,起步于1970年的风云气象卫星,跨越半个多世纪,成为“知冷知热百姓星、测天观地综合星、自立自强创新星、博彩众长合作星、胸怀天下国际星”,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俯瞰全球,闪耀国际舞台。
全球监测担主力 风雨同舟显担当
许健民曾说,要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让风云气象卫星成为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推动下,2018年,风云二号H星从东经86.5°西移至79°,向全球发布数据,填补印度洋业务静止卫星观测网的空白;2021年,风云三号E星成为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业务气象卫星,填补天基观测系统的关键空白,为全球数值预报模式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观测数据。
图为许健民。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目前,我国8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数据和产品,为80多个国家提供应急保障服务,形成全球唯一业务化运行的黎明、上午、下午、低轨倾斜轨道卫星组网观测,提供三维、定量、全球、全天时、全天候、高光谱、高时效的精密监测资料。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蒙古国沙尘暴、葡萄牙森林火灾、汤加火山喷发……风云气象卫星以“百米级分钟级”监测能力,书写服务全球的“中国方案”。
今年5月,巴基斯坦多地遭强降水袭击,风云气象卫星持续提供监测数据,为巴方防灾减灾提供应急保障服务支持;在2024年蒙古国沙尘暴期间,风云四号B星每分钟更新图像,精准追踪沙尘路径;在2024年葡萄牙大火中,风云三号D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锁定火点,烟雾扩散轨迹一目了然;风云三号E星实时监测太阳耀斑,助力全球空间天气预报……
认真查阅资料的许健民。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同时,作为国际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值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对全球天气、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重大灾害和热点事件开展监测分析,为国际用户提供台风、暴雨、洪涝、沙尘、植被、高温、干旱、森林大火、寒潮、雪灾、火山喷发、大气污染、地震等多样化遥感监测服务,形成大气、海洋、陆表等各圈层典型动态监测产品。
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多次肯定风云气象卫星对全球监测、预报、服务做出的贡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尼尔斯·博尔曼表示,近年来,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在该中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资料同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服务提质效 “中国名片”愈响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全球各地的天气气候千差万别,面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灾害风险和用户需求,风云气象卫星不断提升国际服务能力,为全球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自2023年“风云地球国际版”发布以来,该平台可为国际用户提供自动、定量、高时效的遥感专题产品,目前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应用。
许健民在介绍气象卫星。 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劲松表示,该中心正持续丰富“风云地球国际版”内容,已形成涵盖全球版、区域版、国家版、专业版及专项服务版的完整体系,先后完成阿拉伯版、中亚版、马尔代夫版、泰国版、斯里兰卡版的改版升级。
老挝气象水文局副局长维恩赛·马尼翁评价:“中国产品让日常预报能力飞跃。”
面向海外数据接收、处理、应用的全链条实际需求,我国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大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气象卫星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力度:向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11个国家气象部门更新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海外接收站,在泰国、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开展风云气象卫星海外直收站建设,并配套提供卫星数据处理及应用软件等。
在观测及数据分发、应用服务平台的高效支撑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效益也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多次举办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参与国家及地区、行业代表不断增加,得到与会各方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风云气象卫星将进一步优化全球监测布局,提升监测精密能力,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书写“大国重器”的责任答卷!
(作者:林禹彤 责任编辑:郭曼如)
下一篇:菱电电控股东谭纯减持59万股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