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让世界游客听懂颐和园!——颐和园上新AI翻译机让服务更“暖”更智能
“这个文创造型是什么?”“这是‘颐和园吉瑞宝贝’盲盒,它是颐和园瑞兽‘石狮子’,一共有五款造型”,只见在颐和园东九间店铺工作人员手中拿着的小机器上,几行简单的文字呈现在屏幕上,机器同步用外语声音对游客翻译出了回答,这是颐和园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持翻译机与俄罗斯游客进行交流的画面。而这个小物件,就是颐和园今年暑期为了提升服务措施之一的AI翻译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颐和园有大量外国游客,虽然他们对职工进行了英语岗位培训,但现在非英语语言国家的游客逐年增多。于是,颐和园在今年6月10日启动了智能翻译对讲系统和手持双屏翻译机的试运营,并于7月7日全面投入使用。
颐和园全园共配备了51部智能AI翻译机,其中在东宫门、北宫门、新建宫门3个游客量最大的门区配备了“子母AI翻译机”,通过子母双设备实现窗口内外的实时翻译;在游客服务中心、游船码头、商业网点、导游服务等48处场景配备“手持智能翻译机”,满足了移动性和临时性的翻译需求。AI翻译机可智能识别翻译75个语种和口音,开机后直接对着机器说话就可以实现同步翻译,机器充满电可连续使用7至8个小时,也能满足一天的服务需求。
记者在东宫门综合服务窗口看到,两位来自巴西的外国游客正在通过“AI翻译机”向工作人员进行咨询,大概2分钟的时间游客便完成了支付并对窗口内的工作人员频频点头,表达了感谢。颐和园东宫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常如果遇到非英语语言游客的询问,往往需要连比划带猜的解释,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有了AI翻译机,面对外国游客咨询的效率更高更准确了。
记者看到,在颐和园各大游船码头,已经有不少外籍游客,通过智能翻译设备向工作人员进行咨询,明白了如何使用5G“智慧游船”服务自行扫码下单以及自助结算,让外籍游客感受到了与国内游客同样的便捷服务。
从“自主可视化打捞设备”到“3D数字人一体机”再到“AI翻译机”,颐和园里的科技物件正悄然改变着这座百年皇家园林的服务生态。
北京新闻广播 记者 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