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驱动绿色发展新实践
创始人
2025-07-22 05:41:29
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海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青海省深刻领会和把握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系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来破解阻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制机制障碍,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海智慧与实践经验。

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三方面的发展瓶颈:一是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表现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协同性不足、环境治理成本与生态效益的匹配度失衡;二是根源性症结深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链条在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效益提升方面仍存在不足,低端锁定现象抑制了价值增值的空间,且创新成果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等问题;三是趋势性挑战加剧,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消融、生物多样性衰退等生态风险呈现复合型演变特征。

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治理。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退化的双重压力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建立统一生态监测网络,整合大气、水、土壤等要素数据,实现污染源精准识别与动态监管。一是在重点流域和生态功能区选取试点,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的联防联控模式。统一制定流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对跨界污染实施“溯源追责”,打破行政壁垒,形成治理合力。例如,探索健全由公安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的生态警务机制,实现生态环境领域打击效能提升、保护效果增益。强化区域协同,加强会商研判、联动打击、风险防控,构建多层级、多类型的生态警务合作框架,持续打造流域生态警务协作的样板。同时,加强部门联动,深化部门合作,推动构建协同共治的生态安全治理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创新。加大对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如与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适合青海高原环境的植被恢复技术,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和质量。例如,研发典型流域内林草结合、农草结合、草沙结合的水-土-草-畜平衡的全流域退化草地一体化修复模式;建立典型流域退化草地综合修复效果和功能提升的监测评价方法与模型等。三是推动“修复+产业”深度融合,避免“表面绿化”现象。针对污染区域,制定“修复+产业”融合的方式,如在曾经的矿区,开展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引入光伏产业,利用修复后的土地建设光伏电站,既实现了生态修复,又发展了清洁能源产业,达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资产。其核心在于构建“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体系,推动生态资本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健全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加大技术标准研究,规范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构建生态价值转化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加快培育市场供给主体,构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平台。发展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设计生态体验线路、环境教育项目。以培育壮大生态基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创新生态产业化路径。发展“生态+科技”融合产业,依托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提升生态资源附加值。通过高寒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开发生态研学、碳汇金融等衍生服务。同时加大5G基站建设,强化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通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普及力度。加大对数字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的培育,推动“数字+农牧”“数字+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

构建气候韧性生态安全体系。这是实现“双碳”目标、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一是强化气候变化适应性治理体系建设。系统推进冰川、冻土等脆弱生态系统多维度动态监测,构建冰川冻土消融风险评估模型,制定差异化区域管控策略。例如,青藏高原冰川监测站网可构建空天地协同观测网络,结合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技术,实现下游水资源风险早期预警。创新性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包括植被恢复与湿地功能提升,有效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科技赋能风险防控与决策优化机制。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安全预警平台,融合多维感知技术,实时采集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数据;集成AI算法与生态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实现灾害链式推演与应急响应。加强气候适应性技术研发,如耐旱植物基因编辑、冻土固碳工程技术等,突破生态修复技术瓶颈,推动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创新与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涵盖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全链条法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推动监管模式从“末端执法”向“全过程管控”转型,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将生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的法律责任,还要构建制度化渠道,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听证会等制度,引导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态保护与建设,为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超导下游未大规模产业化,高... 近日,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导”)首次向上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拟于科创板上市,保荐人...
周一日元兑主要货币多数走高 每经AI快讯,截至7月21日收盘,日元兑主要货币多数走高,其中,相对港元升值幅度最大,港元兑日元下跌...
以数智化赋能竹木产业转型升级 福建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具有绿色化和数...
杜绝“神剧”,广电总局发布抗战... “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2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其中提到,微短剧这一...
《人民的名义》放在现实中,李达... 在人民的名义里面,李达康的老婆欧阳箐可谓是人才,自己跟李达康是夫妻,结果,老公的工资补贴啥都上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