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具有绿色化和数智化“双化协同”的先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竹木产业是绿色低碳、创新创造潜力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大力发展竹木产业是贯彻“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
福建竹木资源丰富,竹木加工产业基础扎实,长期以来在做大竹木产业、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作出了持续努力、产生了良好效益,形成了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品牌影响初显等良好的发展基础。然而,竹木资源数智化利用体系尚未健全、竹木产业数智化管理机制转型滞后和竹木产业数智化协同转型亟待突破等短板,制约了竹木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在“十五五”时期加快推进以数智化赋能我省竹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科技创新与创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健全竹木资源数智化利用体系,激活资源转化效能。一是构建竹木治理智能感知体系。开发“闽竹云链”智能管控系统,集成高精度AI分拣技术和物联网传感技术,实现竹木生产加工全流程数字化覆盖,提高竹木加工、竹产业园等资源利用效能。全省推广“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污染源动态监测。二是深化推动竹初级加工小微园建设。因地制宜在各县市区的相关重点乡镇建设竹木初级加工小微园,比如推广竹材采后竹蔸处理装置和竹材自动剖竹机等装备,发展“开片-竹篾/竹粉”“开片-竹束”“开片-竹片”等不同小微园,进而协同成品精深加工园构建竹木加工分级协作体系。三是创新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模式。推广“闽绿创”AI设计中心试点,利用数智技术优化绿色产业品种质量和类型,促进绿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能化生产,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森林食品营养配比,推出高附加值生态产品。
加速竹木资产数智化管理,提高价值转化效率。一是建立竹木产业数字确权体系。依托数字福建建设成果,构建全省区块链确权登记平台,夯实竹木资源资产确权数字登记工作,将可交易性集体资源资产信息统一纳入产权交易市场备案管理,同时完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数字化管理,健全竹木资源数字化产权交易制度和技术规范。二是培育竹木资源交易市场。探索竹木资源非标生产要素的计价方式,建立碳排放权初次分配和交易、跨流域初始水权确定和交易数字管理,引导竹木资源产权规范交易。同时,探索建立与全国碳市场对接机制,促进碳市场互联互通。三是创新数智化竹木金融产品。促进生态环境权益市场和绿色金融市场之间的业务融通,开发竹木资源经营权流转证质押、碳汇收益权质押等多种金融贷款模式数字平台,提高贷款融资规模和效率;发展生态产品债券、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数字平台,建立健全竹木产业融资信贷风险管控机制。
强化竹木产业链协同效益,实现降本增效。一是建立竹木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产业生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推进林板一体化项目融合能力提升,培育壮大领军型竹木龙头企业,鼓励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中,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二是加快骨干企业带动竹木产业集群内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数字化生态,促进中小微竹木创新主体融入供应链,构建高效供应链数字系统。三是加快发挥竹木行业协会作用,鼓励骨干企业与小微企业开展组团参展、联合营销、整合创意、体系化产品协作开发、供应链金融等深度配套合作,促进竹产业向服务型制造升级。
推动竹木产业数智转型升级,构建融合发展生态。一是实施数智技术攻坚行动。以竹木产业为场景推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双向融合,利用数智技术对传统竹木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针对竹木加工等产业附加值偏低问题,加大智能装备购置补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支持竹木产业突破技术瓶颈,研制竹木经营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竹木产业的含金量。二是构建竹木产业数智协同生态。深化闽东北绿色产业数智联盟机制,打通宁德时代与南平竹产业、三明林业碳票的数据接口,建成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碳交易”的产业数字中台,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竹木产业链条,孵化培育竹木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大力培育基材料、智能碳管理等未来竹木产业,加快形成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布局竹木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引进林业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交叉科技领域协同突破,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壮大林木生物质能源业、生物制药业、材料制造业等未来产业。
推动科技创新和竹木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有力助推“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更好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实践、福建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