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在岁月的流转里,大暑,这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又携着滚滚热浪如期而至。“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人笔下短短八字,便将大暑的酷热刻画得入木三分。
大暑时节,民间有着独特的“晒伏”习俗。我的家乡地处江海平原,梅雨季节,湿漉漉的天气常连绵十数日甚至数月,家中的衣物、棉被等有些已染上霉斑,正盼着一场烈日来驱散潮气。而大暑的骄阳似火,恰是晒伏的最佳时候。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吻上庭院的青砖,母亲便忙开了。她先将晾衣绳架好,又从屋里搬来几张长凳,拉开间距,在长凳上横架两三根长竹竿,再铺上竹帘。随后打开衣柜,抱出一件件冬衣、一床床棉被。那些曾在寒冬里为我们御寒的厚实衣物,因久置潮湿屋内,已染上淡淡的霉味,正亟待阳光的拥抱。母亲将它们一一展开,衣物垂在晾衣绳上、被单与棉絮摊在竹帘上,整个庭院瞬间便“飘扬”起五颜六色的织物。
父亲也没闲着,他把家里储存的花生、蚕豆等谷物用畚箕舀出,倒在院子的空地上曝晒。这些谷物在粮柜里闷了太久,花生已生了虫,经烈日一烤,虫子耐不住热,纷纷爬出,四处逃窜。父亲每隔一段时间便用木耙将谷物翻个身,金色的颗粒在阳光下滚动,闪着细碎的光。
我也总会加入其中,小心翼翼地捧出课本,整齐地摆在阳光下的桌子上。有些书页受了潮,边角微微发皱;有些因年月久了,泛着温润的黄。我时不时翻动它们,见书页被晒得卷了边,就轻轻地把它们抚平。又把小时候的玩具搬出来晒,那些没舍得丢的旧玩具,一拿出来,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每一件玩具都藏着一段故事,见证着我的成长,也映射着家里的变迁。在这炎炎烈日下,它们仿佛被重新唤醒,把我带回到美好的旧时光。
阳光越来越烈,炽热的光线穿透衣物,弥散着太阳的味道,那是一种说不出的香,混着织物的清芬,让人心里踏实又满足。伸手摸着被阳光亲吻过的物件,温热从指尖漫开,好像阳光把能量注了进去,让它们变得愈发柔软、亲肤。
晒伏时,邻里们大多热热闹闹地聊着天。有人惊喜地说,之前丢了的钱币找了好久没见着,竟然藏在衣服的口袋里;有人高兴地说,家里祖传的金戒指一直找不到,居然裹在被子里。老人们坐在一旁,摇着蒲扇,讲着古老的传说。他们说,大暑晒伏,不光能除掉衣物书籍里的潮气霉味,还能祈愿来年平安好运。这或许只是份美好的期盼,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午后,偶尔会来一场雷阵雨。天空转眼间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大家赶紧手忙脚乱地收衣物、谷物和书本,生怕被雨水打湿。这雨来得急,去得也快,雨后,阳光重新钻出云层,那些被雨水洗过的物件和书本,在阳光下闪着别样的光。
傍晚,夕阳把世界染成暖暖的金黄,晒伏的活儿也接近尾声。母亲将晒好的衣物一件件叠整齐,放回衣柜;父亲把谷物收进粮柜;我也把书本小心地摆回书柜和箱子里。
大暑晒伏,晒去的是旧物的尘埃,晒出的是生活的希望。在这个最热的节气里,人们用这般质朴的方式,与自然温柔相处,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它让我懂得,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珍惜,每一项传统都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滚滚热浪中,我触摸到了亲情的温暖、邻里的和睦,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绵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