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奔涌,镌刻不凡。15年来,采风周刊用文字记录了一批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优秀法院干警。他们用专业与温情诠释着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用智慧与担当书写着对法律的忠诚。他们的故事曾感动无数读者,也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时光流转,初心未改。如今,他们中,有人走上领导岗位,将多年积淀的审判智慧转化为培养队伍的制度创新,为司法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有的收获诸多荣誉与广泛关注,在聚光灯下依然坚守初心,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7月21日起,采风周刊将对其中的一些人物作回访追踪报道,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些熟悉的身影,聆听他们关于坚守、成长与奉献的新故事。他们的成长故事,是人民法院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是法治进步的缩影,也是时代精神的注脚。让我们从这些老先进的新故事中,感受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温春来
“从大山法庭的‘当家人’到基层法院的副院长,从默默无闻到屡获殊荣,载誉前行,我感觉担子重了、视野宽了,但那份扎根泥土、守望法律的赤诚却历久弥深。职务升迁,是责任;荣誉加持,是使命;证书、奖章、报道,汇聚的不是光环,而是庄严的承诺,更是沉甸甸的守望——对法治春光更深、更广的守望。”
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中,温春来和孩子互动,体验审判台上敲响法槌。饶国君 摄今年5月29日,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黎明古村,“稻田里的巡回审判”研学基地,一场“六一”普法直播活动正在进行。镜头前,温春来指着新闻图片里的自己,向孩子们讲述着11年前那场耄耋老人离婚案的巡回审判故事。被孩子们簇拥着的温春来,笑容温和依旧,新添的白发见证着时光变迁,但大家唤他“春来法官”的暖意却一直未变。
名愈盛 守愈真
温春来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一份2022年11月28日的《人民法院报》,报纸翻阅在采风周刊那篇题为《守望大山 守望法律》的报道版面,边角平整。
“我收藏了这份报纸,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更像一份提醒。”温春来说。
2023年12月,温春来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2024年2月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文明办评为“重庆市最美新时代政法英模”。
2024年1月,温春来任云阳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身份的变化带来的是更重的担子。他不再是只需专注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庭长,而是需要带好队伍、统筹全局的“春来副院长”。
渐渐地,他发现,之前办案时的“笨办法”好像不管用了,他不再能事必躬亲地打每一个电话、去每一个现场……
“以前自己办案子,盯住法律和事实,判决果断。现在研究案件、阅核判决,想得更多、更远、更全面——法律上站不站得住?老百姓认不认?社会效果好不好?”温春来实话实说,这种担子让他想得更深,决定更谨慎。
每周一上午,温春来都会组织召开民事专业法官会议,遇到难解的法律问题,温春来那一股子“拙”劲又体现得淋漓尽致,翻阅书籍,查询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
“我想我还是得用这种‘笨办法’来解决问题。”温春来说。
那份对“在坎坷命运中寄望法律的人”的深切守望,是温春来一切工作的基石,从未因荣誉加持、职务升迁而动摇。
“春来”化“青春”
在南溪法庭工作时,温春来就开始加当事人微信了。一开始他也有点不习惯,但想到这样方便群众沟通、能及时解决问题,他就坚持了下来。
这一坚持,就是12年。
如今,“南溪法庭”的微信号里,已经有700多位好友。但消息更多发向了南溪法庭新任庭长——张青春。
“青春法官”的称呼,接过了“春来法官”的暖意,在山乡间传递。
作为“春来巡回审判团队”中的一员,张青春延续着温春来的工作方法,将法庭送到田间地头。
温春来点亮的灯,张青春接过来,让它更亮。
这份传承,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尤为生动。张青春接续耕耘,基地内容日益丰富,近万乡村学子在此感知法律。2024年,基地入选“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共享场馆”。
今年是张青春扎根基层的第7年。问及坚守原因,他的答案和温春来一样:“这里需要有人守着。”
温春来虽已离开南溪,但“春来”的精神早已化作“青春”的力量,在大山深处催生法治新芽,生机勃勃。
归家路 亦是守护路
时光悄然流逝。当年那个总在电话里追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小女孩,如今已在大学校园。
“长大了,变独立了,都不用我操心了。”温春来翻看着女儿分享的校园生活点滴,欣慰之余,心头仍萦绕着未能常伴左右的牵挂。
父亲离开之前的那份嘱托——“认真工作,照顾好家庭。”过去,温春来几乎倾尽全力,也只做到了前半句。
如今,逐渐适应副院长身份后,那份初期的“千钧重压”找到了更合理的支点,心态也愈发从容。
“一个关键的变化,离家更近了。”温春来说。
过去4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现在缩短到3公里。时间节省下来,化作了更勤的回家脚步、更长的陪伴时光。
尽可能抽空下厨,端上几道母亲爱吃的家常菜,坐在母亲身旁,听她讲讲那些陈年往事……
这份用心弥补的陪伴,并未削弱他的职责担当,反而化作了无形的支撑。
卸下了部分对家庭“失位”的愧疚感,他在工作中更能心无旁骛,那份源自父亲血脉的“认真工作”的劲头,投入得愈发纯粹而坚定。
他深谙于心:守住法律底线,就是他能给予家人最深沉、最长久的陪伴,也是对父亲为他取名“春来”所承载的温暖期许,最坚实的践行。
身份在变,担子更重,鬓角添霜。温春来望向大山深处的目光依旧,那份守护法治春光的初心始终未改。山风拂过,他依然很忙,依然脚步坚定,乐见那法治的绿意,一年更比一年浓。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记者:刘洋 丨通讯员:何楚琰
责任编辑:陈冰 | 联系电话:(010)67550710|电子邮箱:chenbing@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