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7月22日,科创板将迎来开市六周年。从最初的首批25只“星宿股”,到现如今的585只,科创板已发展成中国硬科技企业最大的资本助力场。
科创板是注册制改革的起点,也是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如今,注册制改革已由点及面全面铺开,“试验田”更是科技含量满满。
澜起科技、云天励飞等科技巨头纷纷筹划赴港上市,科创板硬科技企业正掀起一波赴港上市热潮。这些土生土长的科创板科技企业,不再满足单一的上市地以及融资渠道。
而冲刺A+H,也成为新的趋势。A股、H股的双市场资本协同性,为科创板科技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高研发投入、长回报周期是不少科技型企业的共性。A+H战略直接拓宽了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吸纳境内产业资本的同时,也吸收了境外的长期资金,极大缓解了研发资金的压力。
有了资金支持,自然为研发提供了极大支撑,技术攻坚成功率也变得更高。
对于科技企业本身而言,赴港上市是新的出海名片。通过H股上市,接触新的国际客户,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和新产品的商业化,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还能吸引优秀的长期国际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投资价值,实现A、H股的价值共振,降低波动风险。
政策加码,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解了燃眉之急。科创板“1+6”新政落地,系统性地解决了科技企业融资难、信息披露风险高等痛点。在金土地上,高科技含量企业更容易生根发芽。
预先审阅制度,彻底解决了个别高科技企业的上市“焦虑症”,硬科技企业上市后备军正加速扩容。
制度包容性不断升级,让一些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优质企业也有了提前跨进资本市场的可能。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的硬科技企业,有机会借助科创板的上市平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资本助力之下,它们的科技研发经费更充足,商业化转化来得更快。
科创板的外溢效应也在逐渐显现。以寒武纪为代表,科创板的科技型企业以实实在在的赚钱效应回馈着广大投资者。随着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估值认可度日益提升,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原始股东退出的闭环生态链更加畅通,风险资本敢于投早投小,硬科技企业的上市风潮正劲。
新的硬科技企业首次上市,老牌硬科技企业赴港二次上市,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同台竞技,共同成长。
从行业来看,科创板上市企业所属行业愈发多元化,电子、生物医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多行业百花齐放。其中,专精特新占比颇高,凸显出科创板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独特吸引力。
随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科创板已然成为科技创新融资的主阵地,而硬科技则是科创板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北京商报评论员 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