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运荔枝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7月18日,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全国上映。影片如何还原原著,又做了哪些合理的影视化改编?如何用光影语言呈现唐朝的长安和岭南?记者日前专访影片编剧、导演、领衔主演大鹏,听他讲述电影创作初衷和背后的故事。
02:56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电影《长安的荔枝》讲的是唐朝九品小吏李善德要在固定期限内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岭南将新鲜荔枝运到长安。“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如果快马加鞭,一个人从长安到岭南要一个月,大家就可以直观感受到任务有多艰难。”大鹏说。
如何用电影语言呈现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鹏坦言,剧组努力做到最大程度还原原著精华部分。“比如运荔枝这段戏份,我们保留了小说提到的格眼法、运输路线和保鲜方法,并通过场面调度展示出来。”
影评人藤井树认为,电影《长安的荔枝》像是一部古装公路片,主角一直都在路上,而其他角色统统围绕着荔枝转运之事奔忙,可以说影片专注于讲好运荔枝这一件事,不着一处废笔,高度凝练,一气呵成。
为了更接近电影叙事节奏,影片进行了合理化改编。“最大的改动是白客扮演的商人苏谅。电影将苏谅由外国商人改编成一个被兄长认为‘不是做生意的料’的年轻人,他一心想向家人证明自己,正因此苏谅才会为李善德之事奔走。改编后的人物更有逻辑。”大鹏说。
影片用了不少篇幅刻画李善德夫人郑玉婷这一角色。大鹏介绍,郑玉婷的人物设定更像现代家庭关系中的女性,而团队在亲情戏上也下了更多功夫,充分展示李善德和郑玉婷的日常相处模式。
电影《长安的荔枝》剧照。(片方供图) 虽然是古装片,但无论是人物改编还是剧情设定,大鹏仍希望“它是一个当下发生的故事”。
在创作时,团队给每一场戏一个对应的现代代号。“比如,一开场李善德背着小包去上班,我们把这场戏叫‘长安早高峰’;上班路上遇到了交通拥堵,我们把拥堵场景设置到长安的一座桥上,类似于地铁的一节车厢。包括李善德上班打卡、看房买房等场景,剧组都做了相应设计,希望让大家觉得这个故事与自己有关,就发生在身边。”他说。
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在采访中,大鹏多次提及李善德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普通人何以引发观众共情,身上有何闪光之处?
在大鹏眼中,李善德天性乐观,虽然在底层摸爬滚打多年,但观众仍能通过他的一举一动感受到其蓬勃的生命力;他不轻易言弃,众人看来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李善德却反复尝试、拼死一搏……他直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会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电影《长安的荔枝》剧照。(片方供图) 影片进入后半段,李善德展现出敢于进谏、仗义执言的一面。运荔枝劳民伤财,在完成任务后,李善德内心充满内疚,他选择了直接向右相杨国忠谏言。
大鹏认为,谏言这场戏是塑造李善德人物弧光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片难度最大的一场表演。“虽然是一场文戏,但团队非常重视,架设了多机位,让我们一气呵成地演出来,而不是拆成片段去演。当天我反复演了多次,逼迫自己展现出主人公善良勇敢、坚守原则的那一面。”
专注小人物叙事是大鹏作品的特色。近年来,《保你平安》《热烈》等大鹏执导或主演的作品都将小人物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谈及对小人物故事的偏爱,大鹏表示:“普通人踏实生活、热爱生活,会乐观面对生活压力和困难,我们有必要用作品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心境和感受。”
一个生动鲜活的唐朝
电影《长安的荔枝》是大鹏首次执导古装片,从筹备到制作耗时近两年,剧组前往襄阳、阳江、江门等多地取景。从长安到岭南,从北方到南方,影片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唐代风物图景?
一个方正大气、规制严密的长安——
大鹏介绍,美术团队结合长安建筑整齐对称的方格状布局,将城市的街道建筑和李善德的工作场景处理成较为规则的样式。
电影《长安的荔枝》剧照。(片方供图) 摄影团队则将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技法运用到画面中——并不以常见的广角镜头展示长安的磅礴气势,而是使用长焦镜头展现建筑、环境和人物的关系,达到留白的效果。比如影片中李善德为获得批文来回奔波,小小的身影与偌大的皇城形成鲜明对比,高耸的建筑衬托出李善德的“微不足道”。
一个自由开放、充满异域风情的岭南——
不规则的建筑与珍禽异兽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荔枝园茂密的植被与粗犷的生活习俗带来原生态的自然气息,演员的胡服装扮体现出当地贸易兴盛带来的文化交融特征……主创团队将严谨考据和瑰丽想象相结合,构建了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唐代岭南景象。
往细处看,剧组在道具、声音、造型等方面精心设计,增强了唐朝的时代质感和生活氛围。
“每个细节要有所依据,每个道具要具备真实的使用功能。”大鹏说,盛唐是真实存在的,盘子里的食物是看得到吃得着的,人们走路时鞋底会发出声响,每个群演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信念感,这是影片想呈现的大唐盛世下庙堂与市井的芸芸众生相。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