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夏日炎炎,气温攀升,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切实保障村民生命安全,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入夏以来,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三保村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通过“宣传引导、隐患排查、设施完善、应急联动”多管齐下,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屏障,用实际行动守护村民的夏日平安。
宣传“全覆盖”,筑牢思想防线
“天气热了,不要到水塘边玩耍,要远离水域才安全……”为让“防溺水”意识深入人心,在梅雨刚过,酷暑来临的当下,三保村的村干部和网格员开展防溺水入户宣传“敲门行动”。他们带着“防溺水”宣传单走进村民家中,提醒家长看好孩子,别让孩子去水塘、湖泊和河沟边玩耍,向孩子们讲解溺水危险和“六不准”等知识,还播放防溺水视频、发放卡通安全卡片。村民们纷纷表示会注意,将安全知识记在心里,共同守护夏日安宁。
与此同时,三保村创新宣传模式,织密了一张“线上+线下”的立体防溺水宣传网。线下,党员志愿者与网格员组成宣传队,挨家挨户递送《防溺水安全告知书》,在村内池塘、河流等危险水域周边,醒目张贴了20余处警示标语;宣传栏里更新了防溺水常识海报,图文并茂地讲解安全要点。暑假前夕,村里还联合村小学开展暑期安全教育,通过“防溺水”情景模拟、真实案例剖析等生动形式,让孩子们把“六不准”深深刻在脑海里。线上则依托文明实践微信群,定期推送防溺水短视频和应急救援知识,反复提醒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线上线下同频发力,渐渐形成了“村里讲安全、家里重监护、学校严管理”的联动氛围,让防溺水意识渗透到每个角落。
排查“无死角”,消除安全隐患
“中保自然村新塘刚刚清过淤,要赶紧加装防护栏;西山河刘家段河道边的警示牌被风吹歪了,现已扶正……”入夏以来,三保村网格员坚持每周二次对全村池塘、河湖、灌溉渠等重点水域 “防溺水”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隐患台账,由村里进行“销号管理”。
针对排查出的隐患,村里迅速行动:为多处无防护设施的水域加装上防护栏,在池塘的?洗等危险地段设置隔离带;及时修复损坏的警示标识,确保每处水域都能清晰传递安全警示。
设施“标准化”,夯实防护基础
“这救生圈旁边还放着救生绳和竹竿,万一有人落水,能派上大用场!”村民魏大叔指着村头池塘边的应急设施点赞道。为提升水域安全保障能力,三保村严格落实“四个一”设施配备标准,为全村所有重点水域配齐“一套警示标识、一件救生衣、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杆”,让安全防护“看得见、用得上”。
在设施配备过程中,村里注重实用性与规范性:警示标识采用反光材质,确保夜间也能清晰可见,内容明确标注“水深危险”“禁止戏水”等提示;救生衣、救生圈定期检查更换,确保完好无损;救生杆选用结实耐用的长竹竿,杆身张贴醒目标志,方便村民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取用。同时,安排专人负责设施维护,隔天检查一次,发现损坏立即补充,让“四个一”设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安全网”。
联动“聚合力”,提升应急能力
“一旦发现有人落水,先大声呼救,再利用身边的救援设备施救,千万不要盲目下水……”近日,三保村开展了一场防溺水应急演练。演练模拟了“孩童落水”场景,村干部、志愿者、医护人员协同配合,现场演示如何利用“四个一”设施快速救援,从发现险情、现场救援到医疗急救,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提升了村民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形成长效机制,村里还组建了由党员、退伍军人、水性好的村民组成的“防溺水应急救援队”,定期开展救援技能培训;与周边村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享水域信息,遇有紧急情况可跨村联动救援。此外,村里还公布了24小时应急联系电话,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现在水塘、河湖等区域的安全设施全了,村里宣传也到位,我们带孩子出门也更放心了。”村民们的心声,道出了三保村防溺水工作的实效。通讯员 魏宏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一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