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险:车企与险企重构千亿风险版图
创始人
2025-07-21 14:38:49
0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车险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金融产品,而是其发展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意在通过增值服务打通生态入口。

智驾险作为关键切入点,正成为各方争夺风险定价权的战略高地——谁掌握了风险定价的话语权,谁就握住了智能交通时代的发展命脉。

文|吕笑颜

ID | BMR2004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L2级辅助驾驶已成为新车的标配,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也逐步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未完全消除公众对辅助驾驶安全性的疑虑,反而催生了新的问题:当车辆处在智能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责任究竟该如何界定?保险公司是否愿意承保?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智驾险,作为汽车制造与保险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产物,既是守护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安全锚点,为技术应用系紧风险防控的安全绳,也可能化作刺破行业既有秩序的尖锐利刃,在车企、险企与科技公司的竞合格局中掀起权力重构的风暴。

去年以来,极越、鸿蒙智行、阿维塔等车企相继推出智驾险服务,试图通过专项保障覆盖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相关事故损失。但目前市场上的智驾险多被定位为增值服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保险产品,使得智驾险在推广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

值得庆幸的是,智驾险正逐步从“车企营销工具”向“风险共担机制”转型。不过,业内专家指出,数据壁垒、责任界定与成本压力仍是横亘在行业发展道路上的三大核心障碍。

01

车企入局:从技术兜底到生态闭环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车险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金融产品,而是其发展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意在通过增值服务打通生态入口。

围绕智驾险的产品竞速已经悄然开启。

2025年4月,小鹏汽车推出定价239元/年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创行业先河地将NGP(高速智能导航辅助驾驶)退出后5秒内风险纳入保障范围。该服务覆盖22项智驾功能,由5家头部险企联合承保,承诺百万保额且赔付不限次。

今年3月初,小米汽车宣布,为了保障用户无忧使用智驾功能,将联合行业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

而在2024年11月,鸿蒙智行早就率先推出了行业首个智驾保障服务计划——“智驾无忧服务权益”,明确将保障条件限定为: “在事故发生时智驾功能处于开启状态,且交警判定本车在事故中有责。”同月,赛力斯联手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推出智驾保障服务计划,加速行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车险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金融产品,而是其发展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意在通过增值服务打通生态入口。

以小鹏的智驾险为例,其不仅是一款保险产品,更是“技术+保险”生态的关键一环:一方面,通过动态定价机制实现精准风控——保费与用户智驾行为深度绑定,频繁平稳使用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用户可享受保费优惠,而驾驶行为激进者则面临保费上浮,形成有效的驾驶行为正向引导闭环;另一方面,借助保险服务条款,采集急刹车频率、系统接管响应时间等核心数据,为后续车型的智能驾驶技术迭代和风控模型优化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

德勤中国保险行业合伙人周晓黎指出,车企布局智驾险的深层逻辑在于实现数据价值变现:“自L2级辅助驾驶以来,车企持续积累车辆性能、驾驶行为、路况环境等多维数据。过去的10年间,车企已经沉淀了海量的车辆数据。在行业面临规模扩张与利润增长双重压力的背景下,挖掘海量数据资产价值、拓展全新增长曲线已成为全球车企的共同选择。通过智驾险业务,车企不仅能增强用户黏性,更能构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这正是国内外车企竞相布局这一领域的战略考量。”

02

车企主导,保险突围

当前,智驾险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主要形成两大发展路径:一类是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补充保障”模式,主要依托传统保险体系;另一类是车企自营的“全链条服务”模式,试图重塑车险服务逻辑。

当下,在智驾险市场的发展进程中,车企凭借数据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平安产险总部新能源业务负责人江致远介绍:“保险公司的核心职责是降低车企智能驾驶用户的使用风险,以及车企在新技术应用中的成本压力。我们以服务车企和车主为宗旨,在合作中扮演协同者角色,不能主导合作模式。但保险公司通过积累多车企服务经验,可以提供合理化建议,包括如何实现智能化线上定责。”

当前,智驾险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主要形成两大发展路径:一类是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补充保障”模式,主要依托传统保险体系;另一类是车企自营的“全链条服务”模式,试图重塑车险服务逻辑。

周晓黎指出:“现有智驾险产品本质上均服务终端车主,差异仅在于付费主体,当前主流模式是车企通过车险增值服务或购车赠品形式为用户买单。”

从市场实践来看,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仍是主流选择。例如,小鹏智驾险由多家保险公司联合承保,赛力斯与平安产险合作,蔚来则选择太平洋保险作为合作伙伴。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保险公司提供承保框架,而赔付流程往往由车企主导。

从产品形态来说,仍以车企增值服务为主。周晓黎表示:“产品形态主要还是权益赠送,即以购买车辆的权益赠送或定制车型附加险为主。真正独立险种和UBI(基于使用量定价)模式的创新产品仍属少数。例如,太保产险和长安汽车推出的‘放心泊’自动泊车责任险,这是国内首个面向消费者的自动驾驶险,即是由长安汽车购买后赠送给所有长安车主的产品责任险。而小鹏汽车则主导设计和运营,多家头部保险公司帮助小鹏定制整个保险框架,并且联合承保,主要针对特定车型的导航驾驶和自动泊车核心功能提供事故损失保障,并且设定100万元的赔付上限。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车企还是以权益或者车企买单方式针对某些车型给到最终消费者。”

周晓黎指出,智驾险产业链中主要涉及三个重要参与方,即车企、科技公司、保险公司:

第一,车企作为核心数据掌控者,不仅掌握车辆运行、路况等海量数据,部分企业还积极构建保险服务能力,如保险定价、风险管理和承保服务能力。例如,特斯拉成立了自己的保险经纪公司,同时也有保险公司牌照。

第二,科技公司在生态链条中是技术提供方,包括智能驾驶系统、数据分析模型以及信息安全等技术支持。

第三,保险公司凭借牌照优势,承担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与定价、保单服务等专业服务。

不过,智能驾驶时代也给保险公司带来深刻变革。周晓黎指出:“传统车险模式下,保险公司拥有定价权,但在智驾险生态中,若仅作为承保服务方,只能获取较薄的承保利润,盈利空间受到压缩。未来,在整个生态链中,险企应更具前瞻性战略,亟须提升科技研发、数据获取和精准定价能力,通过战略转型在新生态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各家保险公司未来最具挑战的地方。”这一转型挑战,正成为重塑车险行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03

数据博弈是关键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更为棘手的是数据壁垒问题。保险公司仅能获取车企提供的脱敏数据报告,难以核验事故真实诱因。

在“人机共驾”新型驾驶模式下,保险精算体系面临三重挑战:风险主体从人类驾驶员向智驾系统转移,技术快速迭代导致风险变量激增,多方责任链条缺乏认定标准。

首要矛盾在于风险评估逻辑的转变。随着智能驾驶系统承担更多驾驶决策,保险定价的核心依据从驾驶员行为特征转向技术系统性能,且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风险变化大,增加了保险定价难度。

江致远指出:“以人类驾驶为基础的传统车险,无法完全覆盖智能驾驶的责任风险。基于人的行为判断逻辑,与传感器数据、OTA升级后的硬件协同机制是存在差异的,风险标的属性、识别难度都发生了变化。”

江致远坦言,数据不完整性和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构成双重挑战:“部分数据缺失,新兴技术只是初步应用,后续潜在风险难以预测。我们只能基于对系统的了解、车企对系统的判断以技术评估,结合历史车险数据,叠加风险因子,通过动态调整实现定价。保险本质是对实际风险预判,需要根据实际经营结果持续优化数据模型,这注定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周晓黎指出,智能驾驶保险与传统车险的核心差异在于责任焦点的转移:“智能驾驶风险主要取决于自动驾驶模型和系统精准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车险精算基础会被完全摒弃。传统车险精算依赖车的性能与人的驾驶行为两个因素,而智能驾驶时代,‘ 车的行为’即系统本身的决策成为核心变量。但车企的仿真测试数据并不能覆盖现实中的所有情况,现实驾驶中仍然存在许多Corner Cases(边缘案例)发生率,这也是重要的因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更为棘手的是数据壁垒问题。保险公司仅能获取车企提供的脱敏数据报告,难以核验事故真实诱因。

周晓黎直言:“当前智驾险保障范围局限于自动导航和自动泊车的智能驾驶核心功能,赔付限额普遍设置较低。目前,行业保险定价模型准确率不高,根源在于数据可及性缺失。保险公司虽具备定价能力,但缺乏数据支撑,这构成了保险行业最大的发展瓶颈。”

不过,江志远透露,平安产险基于在风控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联合产业核心力量破解数据及定责难题。“我们联合中汽中心与问界汽车,共同构建了‘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的标准化判定流程。该流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消除责任认定不清的障碍,显著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确保了智能判责结果能够无缝对接保险赔付标准,使责任判定结果真正落地为高效、透明的理赔服务,切实保障车主权益,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可信、责任可溯、司法可依的规范化标准体系的建立。”

04

政策与技术驱动下的多重重构

技术迭代、市场需求扩容与政策红利释放,正成为驱动中国智能驾驶保险市场增长的三驾马车。

周晓黎预判:“智能驾驶市场的成熟,需待L4和L5级技术进入稳定期,未来5至10年有望迎来规模化发展。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度、保险服务创新力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构成缺一不可的增长要素。”

政策层面,明确责任边界与技术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全国人大代表何小鹏在2025年两会提案中建议,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按智驾等级划分责任归属:系统未及时提示接管导致的事故由车企担责;用户无视接管请求则自行承担后果。金融监管总局已将智能驾驶车险影响研究纳入《新能源车险改革指导意见》,专属条款加速落地。

业内人士则呼吁,需建立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保障数据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完善民法司法解释明确权责,细化软硬件系统传输标准。

行业层面,共建数据共享机制成为破局关键。车企、险企、技术服务商与第三方机构亟须联合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破解数据孤岛与定价失准难题。

当前市场虽普遍采用“车企+险企”联合推广模式,但多数保障责任仍由车企兜底,这促使保险公司加速探索转型路径。

周晓黎认为,保险公司应从两方面突破:一方面,深化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提升产品设计、供给、保险服务、风险管控等核心能力,主动适配新型风险,提升保险自身内功;另一方面,智驾险是一个全新领域,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行业规则制定与生态圈重构,以主业专业优势推动智驾险生态体系建设。

从长远来看,车企、保险公司与科技公司的深度协作,是构建高效可信理赔体系的必由之路。三方唯有在标准共建、数据共享、责任共担上达成共识,方能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车险解决方案。

未来十年,车企或将转型为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保险公司也需向技术型服务商进化。而智驾险作为关键切入点,正成为各方争夺风险定价权的战略高地——谁掌握了风险定价的话语权,谁就握住了智能交通时代的发展命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人均3000法餐厅主理人参加一...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长沙一法餐厅人均30...
维维股份聘任37岁陈启武为副总... 7月22日,维维股份(维权)公告,聘任陈启武先生为公司副总经理。资料显示,陈启武,男,1988年出生...
浦银安盛普安利率债债券季报解读... 浦银安盛普安利率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5年第2季度报告显示,该基金在二季度呈现出份额显著增长、净...
云维股份代理董事会秘书刘磊离任... 7月22日,云维股份公告,因工作调动,刘磊先生不再担任代理董事会秘书职务,仍在公司任董事长、董事及党...
广济药业聘任杨行虎为董事会秘书 7月22日,广济药业(维权)公告,聘任杨行虎先生为公司董事会秘书。资料显示,杨行虎,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