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抗战文物 一段烽火传奇
创始人
2025-07-21 12:37:36
0

转自:新华网

宣传鼓劲的“千斤战士”

情报传递的“隐形战衣”

财务工作的“无声武器”

  新华社广州电(记者陈改 王楚天 丁乐)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抗日劲旅。他们配合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反攻,立下了卓著功勋。

  眼下正值暑期,位于广东惠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内经历过战火的文物,正无声地向游客讲述着那段历史。

宣传鼓劲的“千斤战士”

  “东江纵队也是一支‘文化纵队’……”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记者看到了东江纵队的机关报《前进报》。它发挥了启发群众、激励革命队伍、打击敌人的作用。

  最初,这份革命报纸只是油印报,报社无固定地址,经常跟随部队辗转流动。随着根据地建设的不断加强,报社的工作环境才逐步改善。

  这时,为了方便部队印刷进步刊物和大量发行《前进报》,一台近千公斤重的印刷机被提供给了东江纵队,《前进报》实现了从油墨印刷到机械铅印的质的飞跃。

  这台印刷机是谁提供的,又是如何在日军扫荡中保存下来的呢?

  提供这台珍贵印刷机的,是《博罗日报》社长、进步人士陈洁。1941年,陈洁通过多方募资购回这台印刷机,用于《博罗日报》印刷。1944年,日军多次发动大扫荡,为了避免印刷机落入日寇手中,陈洁等人想了个办法,将机器拆解开埋在一位农民陈锦青家里。

  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迁徙到罗浮山后,陈洁将印刷机的埋藏点告诉了东江纵队。为了突破敌人重重封锁而不暴露,十多名战士不敢走大路,翻山越岭,用扁担将这部笨重的印刷机运往罗浮山朝元洞,交给《前进报》社使用。

  有了这台印刷机,《前进报》印刷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其发行范围从东江解放区扩展到珠江、西江、韩江、粤中等游击区和兄弟部队驻地,及时报道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方针和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力。

情报传递的“隐形战衣”

  纪念馆里,有件颜色炽烈纯粹的红色丝质旗袍格外引人注目,它是东纵老战士陈础(曾用名:陈碧贞)亲手缝制的。

  1941年,龙山中学的进步学生颜石受组织安排,到陆丰县碣石镇当音乐老师,他按照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唱抗日歌曲、组织歌咏比赛、排演抗日宣传街头剧。

  革命道路上,有着同样信仰的陈础与颜石相识并走到了一起,并于1944年结为夫妻。

  婚后,两人的家就成了交通情报站的秘密据点,作为秘密联络员的陈础巧妙地周旋于敌人眼皮底下,搜集各方面情报、传递文件、输送有志青年到游击队、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有时甚至要化装到敌内部打听消息。为了有利开展好秘密交通工作,这件红色旗袍就被用于伪装身份执行秘密任务。

  这件旗袍一直被陈础珍藏。她去世后,旗袍捐给了东江纵队纪念馆,成为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诉说着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和革命先辈为信仰勇往无前的精神。

财务工作的“无声武器”

  这把微型木制算盘也是陈础的,它是战争年代开展财务工作的工具。它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体积小、便于携带和隐藏。

  在敌后环境中,交通员随时可能面临转移。而转移的过程中,算盘的算珠在移动中难免会发出轻微的声音,容易引起敌人注意,导致目标暴露。

  陈础凭借丰富的经验,用废布条、废纸、旧棉絮等填充物固定算珠,确保行动时的绝对安静。这把算盘不仅是她工作的得力助手,更是她在艰苦环境中总结出的革命智慧的结晶。

  文物不能言语,但站在它们跟前,仿佛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超燃”斗争在眼前再现。它们不仅见证了先辈战斗智慧、无畏勇气与家国担当,更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财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利德曼A股股东户数减少125户... 7月21日消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8日,利德曼A股股东总户数为1.77万户,较上期(20...
从遗产争夺到国资介入,起底娃哈...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娃哈哈遗产争夺战,仍在不断发酵。7月17日,上城区财政局公开表示已成...
主张恢复天皇绝对权力的参政党,... (来源:上观新闻)近年来,日本保守右翼势力的抬头一直是令国际社会高度警惕的现象,而在20日的日本参议...
交通局不作为乱作为自查报告 交...   我们是四川省犍为县出租汽车的经营业主(出租车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实际控制人),也是犍为县旅安出租汽车...
税务干部三严三实对照检查材料 ...   篇1  根据学院最新或2023(历届)3月以来,开展“三严三实、守讲振”等系列党建政治理论活动及...